二、 「媒體轉型」方能成就「新台灣價值」!
「台灣價值」應落實於「每個公民日常生活」的每一時刻!在日常生活的「實踐主義」中找尋「台灣學」形成「文化論述」,藉由「社區營造」深入「食、衣、住、行(交通)、教育、娛樂、長照、醫療、社會安全」等使生活中柴米油鹽醬醋茶,都能有「夥伴性」和「對話性機制」,產出一種「共同生活」的「文化模式」,才是一種「穩健地」和「有機地」的「新台灣價值」。它絕對不該是一種「意識形態的強制植入」,如洗腦、行銷、經營、數據化、物質化、金錢化、品牌化,而是一種「平凡」又一種「自在」、身邊性的「無為」的偉業。然這與台灣人民「熱愛政治」的本命性又相當衝突!政治本質是一種支配和佔有和欲求之掠奪性,與傳統的原始社會的「互助性」相當矛盾,有待台灣人亦步亦趨以「實踐主義」的手法,探尋台灣的政策深入日常生活的手法性之哲學。
要達成以上的日常公民文化論述的行程目標,首先要「聆聽每一種聲音!」-每個地方該有自己獨立於政府和財團的非營利媒體,由「地方媒體」的「全民共筆性書寫」建立「由下而上的」自然地和有機地公共政策參考。「媒體轉型」才能形成「台灣學」,方能走向國際。以往「產、官、學」三角分類的手法已經過時且落後,未來建議以產、官、學、「民」(外加「各個民眾共筆書寫」)一同「參與媒體」的「共筆性書寫」。實踐紙本和線上的論壇兩者分工和發揚的走向,並要將「媒體」獨立成一個單位,由產、官、學、民 一同經營、書寫實體日常生活和虛擬網路社群的線上及線下的空間之過去式歷史脈絡整理、當下進行式體悟心得、未來式的願景假設語氣、橫向和垂直結構與現象分析等深入田野的筆記。
三、 形成「文化論述」的「實踐主義」道路上亦步亦趨建築「產業想像」和「教育想像」。
(一) 「文化論述」如何實踐「產業想像」?
「文化論述」的形成,我們就能以「台灣學」所產生的「台灣價值」的「品牌樣貌」走向國際,並迎向5G時代、Ai時代的新產業市場和商業戰場,如虛擬貨幣、NFT、虛擬實境、3D列印、無人機物流等。
(二) 「文化論述」如何實踐「教育想像」?
「ChatGPT」和「Ai繪圖」產生後相當撼動原本白領知識階層的飯碗,造成社會輿論的軒然大波和焦慮不安,許多人擔心因此失業。因此以往以考試技術獲取知識和由上而下教學獲取學問的教學方式,應該要有所改變。應該更要走向「社會之公民日常生活」的「實踐主義」之道路,以「社會實踐」作為新時代的教育目的,而非升學主義的齊頭式競爭,走向學以致用、跨學科領域整合、自學性,以實際的社會需求產出教學的生產模式,呼應「少子化浪潮」的新時代趨勢之機會成本和供需法則
(三) 小結: 藉由「產業想像」和「教育想像」描繪出「新社會面貌」和「公共政策制定哲學」。
四、 結論:
多元包容、彼此尊重、聆聽每個聲音、以「實踐主義」手法「描繪新社會面貌」,才是「台灣價值」!走過「威權」我們應該更要知道世界上不存在標準答案和單一價值,包容友善、互相理解才是通往「內心真正自由」的道路!透過亦步亦趨的實踐手法見證「政治應該落實於每個公民的日常生活之真理」!
*作者為南科工人、美術畢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