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賴清德寧可自憐自艾,就是不拆「賴皮寮」,寧可破壞民主制度,就是不進台南議會備詢,未來當選後,他是否會率性而為不甩國會?所謂的「台灣隊」還有在野黨的空間嗎?民進黨與在野黨的芥蒂又如何弭平?朝野之間的關係猶如壁壘,未來政令又如何出得了總統府?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有效制衡」有解方
對於少數總統、分立政府之局,政治學者游盈隆所指出,總統和立委一起選,會嚴重傷害權力分立與制衡的憲政體制,「選舉靠母雞當選的小雞,一旦當選進入國會,敢去制衡母雞嗎?」藍綠完全執政的八年充斥著「大總統、小立委」的畸形現象。憲法學者湯德宗也提出解方,把國會和總統的選舉時間分開,讓人民可以做出「知情的決定」,而不是某一個政黨整碗捧走、贏家通吃。
前司法院長蘇永欽也建議,台灣總統選舉應採取絕對多數制,而不是相對多數的選制,如此的話,台灣選出的新總統擁有過半民意,掌權比較有正當性。然而,賴清德和民進黨會願意接納這些建言嗎?
英國政治評論家大衛・朗西曼(David Runciman)在《民主會怎麼結束》書中指出,「從亞里斯多德開始,哲學家都主張避免個人判斷錯誤的最好方法,是把我們的意見集合起來,讓佔多數的意見作主。如果我們的偏見會彼此抵消的話,那集體決策會比任何個人選擇更精明。這就是群眾的智慧。」台灣的新領導人,可會重視與理解集體決策和群眾智慧的可貴之處?
如果民進黨少數執政,在立法院又遭受國民黨和民眾黨的在野聯盟牽制,可以想見,將重演憲政亂象與政務受掣肘的戲碼。如果新當選的總統承諾,或是蔡英文表明在新的立法院開議、但新總統尚未就任的4個月過渡期,以國會的多數黨或多數結盟作為組閣條件,這或許可以暫時解除短期的憲政危機,但仍難以避免台灣再陷空轉的歷史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