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子」原本只有聲音,到了上世紀90年代,隨著兒童文學作品、動漫作品等的傳播,才開始有了固定的形象——一個留著「娃娃頭」髮型,身穿白色襯衫和紅色半身裙的小女孩。
而關於「花子」會做什麼,眾說紛紜。典型的一種就是,敲三下廁所的門之後說一句「花子,一起玩吧」,就能聽到一聲「好呀」,接著「花子」現身,把敲門的人拖進馬桶裡。
除了故事原本的內容之外,孩子們試膽量的親身經歷也被融入其中。「比如,一叫『花子』的名字,就看到水嘩嘩地沖到馬桶裡,或者聽到廁所門發出刺耳的聲音。孩子們試膽量時自己在廁所裡遇到的情形讓故事的版本變得越來越豐富了。」
設定條件的故事,可控的恐懼
「以前,我做過一個調查,看大家認為學校裡的哪些地方會發生靈異事件。結果,廁所占壓倒性的多數。」吉岡說,「其次是普通的教室。而回答理科實驗室、音樂教室、美術教室等有特定用途的教室的人並不多。」
「從民俗學角度來講,廁所是『陽間』和『陰間』的連接點,因此人們認為在這裡很容易碰到妖魔鬼怪。我個人認為,妖魔鬼怪的出現與非日常性無關,它們往往出現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頻率高的地方。」
「『學校怪談』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有辦法回避。比如,『花子』會出現在特定樓棟特定樓層的廁所裡某一個特定的隔間,比如從裡往外數第幾個隔間。每天都要去,同時又便於設定條件,廁所正是滿足這兩點的場所。只要不進入那個特定的隔間就沒事,只要不主動召喚就是安全的——這樣的心理暗示讓人感到放心。」
「發生在教室的恐怖靈異故事也一樣設定有觸發條件。比如,鬼怪出現的時間是半夜12點等,而一般人絕對不會在這樣的時間點去教室。再比如,將書桌排列成特定形狀後,和朋友們一起手把手站成圈,念出咒語,這樣就能召喚出鬼怪。也就是說,只要你不主動採取行動,就能避免碰上它們。這樣的設定可以讓孩子們認為妖魔鬼怪是否出現是受自己控制的。」
從心理學研究的角度,有觀點認為,孩子們傳播恐怖靈異故事是因為壓抑的學校環境所造成的逆反心理。但是吉岡認為,孩子們也和成年人一樣在享受這種恐懼感。
「恐懼和愉悅就像是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在這一點上,無論是對於成年人來說,還是對於小孩來說都一樣。不一樣的則是二者對待恐懼的方式。成年人能夠認識到恐怖靈異故事是虛構的,從而控制好自己的恐懼;兒童更容易把妖魔鬼怪視為真實存在的東西,因此他們設定好條件,適度調整故事的恐怖程度,從而享受恐懼。」
「光是想到『它在那裡』就已經足夠恐怖的了。不時叫上三五同學一起去比試膽量,如果什麼都沒有發生,就能得意地說一句『什麼事都沒有』。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這也算是一種『人生儀禮』,是孩子們溝通交流的方式,能夠讓孩子們團結一致,經受住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