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論壇報》的資深記者指出,在2021年奧爾登收購該公司的一年內,所有專欄作家都離開了該公司。該報的調查記者普拉特(Gregory Royal Pratt)說,管理層的做法正在削弱報導,罷工只是員工試圖因應的一種方式。他表示,罷工不會只是一次性的,員工將繼續努力直到他們的訴求被聽見。
造成的還有民主威脅
當前情況只是延續了自2023年以來的美國新聞業寒冬。去年是新聞業裁員最嚴重的一年,大約有2700個工作崗位被淘汰。
網路和AI等技術變革,徹底改變了公眾消費新聞和娛樂的方式。過去習慣觀看有線電視頻道、閱讀新聞網站或報紙的受眾,現在轉而在TikTok和Netflix等平台上購買內容產品與消耗注意力,這導致收視率和新聞流量大幅下降。消費者行為改變也影響了廣告品牌的選擇,產品投放轉向社群媒體和搜索引擎,進一步使新聞機構的廣告收入銳減。
曾經有一段時間,人們期盼億萬富翁收購新聞機構後,能夠使該行業更穩定運營。但最近幾個月來,貝佐斯(Jeff Bezos)的《華盛頓郵報》和黃馨祥(Patrick Soon-Shiong)的《洛杉磯時報》都大幅裁減了他們的編輯室,這種樂觀看法也受到了動搖。
美國資深新聞人賈維士(Jeff Jarvis)說道:「很遺憾地,我認為大多數傳統媒體機構難以扭轉局勢。除了少數例外,這些機構的決策者並未適應網路時代,仍固守舊有商業模式──廣告、訂閱和注意力經濟。」
他補充說,很多媒體現在都被對沖基金收購,這些基金通常不會進行投資或創新,而削減成本雖是「預料之中的反應」,卻只會讓業務運作狀況急速惡化、新聞產品品質下降,進而加速公司的衰敗。他說:「傳統報紙、雜誌和有線電視的消亡,過去常被預言卻尚未實現,但現在消亡可能正在迫近。」
曾在《華郵》、《衛報》、《紐約時報》(NYT)等媒體撰稿的專欄作家蘇利文(Margaret Sullivan)告訴CNN,民主運作需要選民充分了解情況,新聞工作者的流失導致全國大片地區新聞荒漠的擴大,當造假資訊泛濫時,這會造成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