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最新一波反腐行動伸向金融高層和火箭軍,外界開始質疑反腐行動何時結束。
簡單答案是:不會。
反腐行動已成為中國領導人管治體系的核心支柱。
習近平利用反腐運動來整肅異己,他的反腐行動更像是失控的斯大林式的清洗運動。
但也有人不這麼看。
喬治亞州立大學(Georgia State University)中國研究學者魏德曼(Andrew Wedeman)說:「習近平可能對高層腐敗有偏執,但他的恐懼並非妄想。」
「他擔心的腐敗肯定是真實存在的。當然,習近平利用鎮壓行動來獲取政治優勢也可能是事實」。
在毛主席時代,只要培養愛黨情緒就可以減少貪腐。
隨後在鄧小平和江澤民時代,一種理念深入人心,即如果讓人們生活變好,他們就不會有太多動機去腐敗。
到了胡錦濤時期,大多數中國人生活變好很多了,但也有一些人想要更多,並凖備不擇手段地獲得更多,這再次助長了大規模的欺詐行為。
現在,人們感覺習主席又回到了毛澤東的行事方式,大力強調對黨忠誠。
這些反腐行動都是從黨內發起的,調查圍繞涉嫌違反黨紀的行為展開。實際上黨可以隨心所欲地開展調查。
「人就那樣消失了」
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是因為在中國社會中擔任高級職務的大多數人都是共產黨員——無論是在金融機構、體育組織、政府部門還是大學。
一旦成為黨員,就有可能觸犯黨紀,而黨紀指控有時非常模糊,可以是涉及個人道德問題和敗壞黨的聲譽。
在調查過程中,令人生畏的中紀委會讓人消失。
理論上,受查人士被帶到秘密地點接受審問之前,他們的家人應該會收到通知,但誰也不能保證這會發生。
有一天你不再公開露面,下一天你就會被認為受到了無限期的調查,沒有法律代表或外部問責。
反腐行動本應是為了掃除阻礙經濟的障礙,使經濟運行更加順暢,但打擊行動很可能會產生反效果。
多倫多大學政治學系教授王慧玲(Lynette Ong)對BBC說:「這削弱了對創新、創業和冒險精神的激勵,而自1979年以來,創新、創業和冒險精神一直是(中國)經濟成長的動力。」
在今天的中國,你經常聽到「躺平」這個說法。有時,它指的是那些20多歲就退出「內卷競爭」的人,他們住在父母家裡,玩電子遊戲消磨時間,對生活沒有大的抱負,因為他們看不到前景。
但這個詞也被用來形容國有企業或私營部門的官員,他們工作只是為了保住飯碗,僅此而已。在他們看來,推動創新或過於雄心勃勃地去追求脫穎而出,實在風險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