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鴻源觀點:李鴻源的國土規劃是可行的

2024-02-17 06:40

? 人氣

前內政部長李鴻源針對國土規劃建議「遷都」。(資料照,柯承惠攝)

前內政部長李鴻源針對國土規劃建議「遷都」。(資料照,柯承惠攝)

談及台灣國土規劃,李鴻源認為,要解決台灣的未來面臨的問題很簡單,就是「遷都」,只要把行政院、立法院往中部遷,讓300萬人口離開台北,問題就基本解決,再靠著遷過來的300萬人口帶動中南部發展,人口產業很聰明地分布在西部平原,台灣的問題就基本解決,這就叫做國土規劃。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說的是,與其它國家相比,目前台灣的行政院與立法院的建築實在太小了,這都拜老蔣之賜。老蔣住在堂皇巍峨的總統府,而代表最高行政機關與民意機構的兩院卻如小家子般。

座落在台北市忠孝東路與中山北路口之間的行政院大廈,原為日治時期的臺北市役所。原先利用樺山小學的建築,後來於日昭和13至15年間(1937-1940年)興建新廈,設計者為日籍井手薰,施工者則為臺籍林煶灶主持的協志營造廠。

前身為日治時期台北州立第二高等女學校的立法院,建物緣起考據為日治時期大正八年(1919年),並於昭和10年(1935年)曾經整建。被國府接管後一度作為台灣省政府農林廳辦公所,1960年農林廳搬遷至中興新村後,立法院由中山堂進駐至此,也見證台灣民主發展。

顯然這兩院已經不符合時代所需,與各國相比簡直不能看,尤其是面臨民眾抗議時,根本沒有多餘空間可以容納民眾,所以遷移到中部比較適合,尤其是以前省政府中興新村,幅員廣大,環境清幽,又可以平衡南北發展,否則台北土地與房價太高了,違背居住正義。

李又說,現在台灣的生活方式是碳足跡非常高的生活方式,南部原物料要運到北部,廢棄物要從北部運出去,南北居民搭高鐵往返,有高碳足跡,若遷都,碳足跡至少降4分之1。

說的也是,所以不只行政院與立法院應南遷,總統府也應該南遷,而中部是最理想所在,畢竟總統府是日治時代威權象徵,當博物館可矣,否則未來容易成為被中共偷襲的目標。

20240101-113年元旦總統府升旗典禮。(陳昱凱攝)
113年元旦總統府升旗典禮。(資料照,陳昱凱攝)

世界各國的國會都很巍峨堂皇,原本有許多立委建議中正廟可以當新國會使用,因為地夠大,然而國民黨人反對,那麼何妨遷往中部的中興新村?除了立法院外,行政院與總統府也可以遷移過去,原本建築可以當公園或圖書館。

面對氣候變遷,李提出「韌性智慧城市」,政府應該要想到萬一水超過了保護標準,城市的機能還是能繼續維持,要把都市景觀和防洪結合,設計一個可以透水、吸水、保水的城市,水透下去如何與現有下水道結合,用都市設計概念解決都市淹水問題,這就是如何因應氣候變遷的其中一個方式。

這是海綿城市的概念,海綿城市是一種在都市中建設防洪防澇並兼有生態環保功能的新型都市模型,指都市如海綿一樣,降水時能吸水、蓄水、滲水、淨水,而平時則可「擠」出收集的雨水來利用。換言之,海綿城市有「滲、滯、蓄、淨、用、排」等六大功能,其建設途徑包括對都市原有生態系統的保護、生態恢復和修復,以及低影響開發。

總之,北都南遷,好處很多,不只有助於節能減碳,也有助於文化、經濟與人口的平衡,更有助於國防安全的維護。

*作者為台大物理博士/大學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