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影響不可避免地引發一系列環境、社會和經濟後果,必須做出變革才能化險為夷,只是任何的變革都是要付出代價(意味著要更改太多早就約定俗成的東西),需有完備的配套才能將阻礙降至最低。當前傳統農業已經難以應對氣候變遷,需要轉型為更具健康、永續和韌性的農業產銷模式(過去30年氣候變遷及各類災害事件給農牧業生產帶來的損失高達3.8兆美元)。
而台灣仍以小農暨傳統農業為主體,且位處極端氣候高風險地區,已經對農業生產造成嚴重威脅。國內農業同樣面臨生產成本提高,國外廉價農產品入侵,外銷市場開拓不順,極端氣候造成傷害等等,可惜在此次的總統大選期間,農業始終未成為關注焦點,看不到農業願景,也久未見農民及農運團體上街表達心聲,顯示蔡政府的「胡蘿蔔加棍棒」政策和收編農運人士是有效果的,問題在於光靠大撒幣大補貼或可安撫農民於一時,卻會讓農業一再錯失轉型的良機,離國際農業競爭力越來越遠,外銷越來越難,農民苦頭還在後頭,農民恐再度走上街頭。
為了確保糧食安全和台灣農業的永續,建議新政府應邀集產官學共同來制定具體可行的轉型方案,讓農民能順利度過轉型期,有效幫助農民減少水和碳足跡,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並創造新的收入來源(農業減碳增匯),才能有效應對糧食供應風險和氣候變遷衝擊,彌除農民的不滿和怨氣,讓新農業成為台灣的另一個亮點!
*作者為農經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