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印度人民黨及其領銜的全國民主聯盟將贏得即將到來的大選,以及莫迪展開其第三任期被視為是不可避免的?主要原因除了前述透過訴求印度教性(Hindutva)、印度教(Hinduism)與印度教民族主義持續鞏固其宗教上的傳統支持者之外,還包括莫迪政府在 2014首次執政、2019繼續執政的兩個任期內,在經濟與外交上的成績獲得印度人民的肯定。此外,以國大黨為首的反對勢力並無讓人民有感的監督制衡作為,且在前兩次大選輸給印度人民黨、全國民主聯盟之後,迄今亦未展現足以與執政聯盟進行勢均力敵競爭的能力,甚至在大選接近之際,發生原本印度發展共融聯盟盟友轉投執政聯盟情事。
以「複製古吉拉特省(Gujarat)奇蹟」為目標,莫迪在 2014年首次贏得選舉就任印度總理之後即進行各項經濟改革;2016年,印度超越中國,以平均約7% 的經濟成長率成為全世界成長最快速的經濟。雖然印度的經濟成長速度自 2016年中開始放緩;2019年,他第一任執政後期的經濟成長率降至 4.5%。該年年底爆發並在全球大流行的新冠肺炎,進一步影響已放緩的印度經濟,但疫情結束後印度的經濟迅速恢復,更讓他在慶祝印度獨立76週年的致詞中強調,他領導的政府不僅讓1億三千萬的印度人民脫離貧窮,且印度持續的經濟繁榮將是全世界的機會,更矢言「在接下來的五年,我承諾讓印度成為全世界排名前三的經濟體。」全球標準普爾(S & P Global)跟摩根史坦利(Morgan Stanley)皆預測印度在2030年之前,將超越日本跟德國成為僅次於美國、中國的世界第三大經濟體。
莫迪在外交上的成績也是他可望連任的主要原因。印度主導多邊機制的企圖跟實際行動,可從去年7月主辦上海合作組織高峰會、8月莫迪出席在南非舉行的金磚國家高峰會、以及9月主辦G20會議,獲得映證。此外,印度在上海合作組織、金磚國家集團與G20會議中,也展現跟中國競逐「發展中/南方國家領袖」的企圖,例如在其擔任G20輪值主席期間決定將非洲聯盟納入,意在「稀釋」中國對非洲大陸發展中國家的影響跟主導力。此外,印度同時也是以美國為首、已開發國家參與的多邊安全機制「四方安全對話(Quadrilateral Security Dialogue, QUAD)」的成員。
在宗教上鞏固傳統印度教徒的支持,在經濟上一方面得利於美中科技與貿易競爭的結構提升在印度的投資,一方面大力推動基礎建設,進而達到減貧的社會發展目標,再加上對外關係上巧妙適切地讓印度左右逢源,既與中國競逐南方國家領袖地位,也與美國等西方國家保持甚至深化彼此關係。至於印度大選對臺灣與臺印關係的影響,外交關係上預期不會有重大改變,但雙方之間在經濟投資、技術交流合作上有機會更進一步,深化實質關係。
*作者為臺灣印度研究協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