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登及觀點:慕安會2024─在「雙輸」的時代變局中左右為難

2024-02-23 05:50

? 人氣

那麼依照慕安會,冷戰以來巨變的底層邏輯是什麼?報告用了國際關係現實主義與自由主義大辯論中的兩個相對立概念:「相對收益」(relative gains)與「絕對收益」(absolute gains)之爭。冷戰結束、西方觀念與制度勝利,全球化在(西方)「規則為基礎的秩序」(rule-based order)上運行,各國似乎都可經由合作(cooperation)贏得絕對收益,也就是「自己與自己比」,各自追求增長進步,不用擔心「你多我少」,有爭執自有「秩序」(與秩序主導者美國)仲裁;這也很類似「霸權穩定理論」(hegemonic stability),依靠良善首強國提供國際公共服務。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但現在則不然;或者說2021年起,各國是否合作就已經是「舉棋未定」。原因是大家因為「時代變局」與大國戰爭、大蕭條的可能性,開始追逐相對利益(relative payoffs),也就是強調要「我多你少」,一定要確認敵人、相輸贏,自然任何事都導向零和(zero-sum)與經典的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結果很容易是「雙輸」(lose-lose)。而現在看來,國際政治以集團對抗、保護主義為尚,報告認為恐怕會掉進惡性循環(vicious circle)與下墜螺旋(downward spiral)

現狀秩序人人不滿?

那麼為什麼原本的西方,特別是美國的角色不見了?今年報告擴大了2023年「修正願景」的邏輯,認為當今世界與冷戰後初期相比,包括美國,幾乎是人人恐懼、人人不滿。世界上有三大不滿集團,包括:跨大西洋夥伴(Transatlantic partners,此次報告盡量減少使用西方—the West,以免形成與「全球南方」的對立)、專制集團、全球南方。報告認為要求最多相對收益的是「專制集團」,主要是中、俄,加上北韓與伊朗等,要求擴大「勢力範圍」(sphere of influence)。慕安會報告作者相信普京有帝國野心,中國則是要將東亞變成排他的勢力範圍,儘管中國外長王毅率領歷來最大代表團前往慕尼黑力戰西方群儒,效果有限。

美國認為自己過去主導做餅,現在卻能分得的越來越小。報告也引述民調顯示,美國民眾對本國未來悲觀與樂觀相近,其他包括日本、德法英加的民眾更比美國悲觀。倒是中國與印度民眾對本國前景偏向樂觀,反差強烈。但中國自翊對全球增長、世界脫貧卓有貢獻,卻未能恢復從前的優越地位、得所應得,雖然已是全球化搭便車下,受益最多的國家,願景樂觀但情緒不滿。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