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金門快艇與戰略清晰─臺灣應該重構負責任的金門政策

2024-02-26 06:00

? 人氣

海巡特勤隊員查緝越界作業的中國漁船。(資料照∕海巡署提供)

海巡特勤隊員查緝越界作業的中國漁船。(資料照∕海巡署提供)

在「灰色地帶戰略」的整體框架下,中國藉口14日的漁船翻覆,操弄法律戰和海警執法,劍指美國的戰略模糊。事件揭露後,部分論者主張,中國基於美中緩和的大方針,並不會針對該事件過分行動。也有輿論認為,這次事件是中國針對賴清德當選的膝跳反應,代表中國正逐漸升高對臺壓力。也有輿論質疑,泛綠陣營平時對中國強硬,但關鍵時候卻退退縮縮,不敢同樣強硬回擊。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從目前狀況而言,中臺之間自然不會演變至戰爭,但中國已經有意識提高臺灣管轄金門的執法壓力,很顯然輿論有必要未雨綢繆,討論是否重新評估臺灣與金門的關係。

中國刻意選擇敏感時機挑起事端

去年今日,金門立委陳玉珍便曾經主張,比起只發生在臺澎的二二八,金門人更應該過八二三,引發當時朝野熱議。對此泛綠陣營的溫和派則只有冷處理,表示將來分裂公民認同的言論會越來越多。目前沒有證據指出漁船翻覆為中國刻意策畫,但是中國方面很顯然妥善運用這個新年禮物。2月14日除為大年初五,同時也是二二八紀念日的前兩週,確實是中國操作臺灣認同問題的好時機。

為何是金門而非其他地方,則與金門在「臺灣認同」中的尷尬處境有關。世界各國對於臺灣文化的關注通常並不高。當臺灣發展本土研究時,外國學者甚至語帶嘲諷表示「臺灣研究越來越無聊」。這也使臺灣研究過往在國外相對不興盛,目前也是四面楚歌。但是對於金門則有不同於本島的關注。例如哈佛東亞系學者宋怡民便曾在2008年撰寫『前線島嶼:冷戰下的金門』。該書譯本2016年出版,作者來臺打書時筆者前去聽講,作者還自嘲銷量比英語原版好。2017年,東京大學教授川島真在岩波新書『中國的邊疆(暫譯)』中,也特別騰出篇幅,介紹金門作為「中華(文化)圈內的邊疆」。

這種關注並不只是個別學者的興趣。例如用日語搜尋臺灣各地時,通常只會出現很膚淺的觀光景點推薦。唯獨金門則會出現各種「深度旅遊報導」:其實這也沒什麼好意外,除蔣介石的「豐功偉業」,金門是唯一可以提醒外國人,臺灣曾經是冷戰時期「自由中國」的少數歷史景點。面對對於臺灣歷史文化缺乏深度理解的日本國民,可能只剩金門歷史還能在亞洲史層面產生點共鳴。

金馬兩地阻撓華府對臺戰略清晰

認同時常並非單獨成立的現象,背後更涉及政治利益與國際政治的角力,最直接的問題在於戰略模糊與戰略清晰的討論。即使金門認同者強調八二三時金門人的貢獻,真實情況是:蔣介石為延續中國法統,將大量防守臺灣的軍力部屬在「福建省的金門」,用以威脅美國人不得放棄金門。美國人為避免防守臺灣的軍力發生真空,只能動用軍事資源拯救金門。結果而言,防守金門是守住中國法統根據,卻拖延臺灣本土化進程,進而拖延臺灣民主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