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總理李強基本上是一個樂觀主義者。在談到經濟問題時,他喜歡用天氣作為比喻。例如2023年6月他首次出訪柏林,並與德國企業代表交談之時。
「這就好比雨天趕路,如果總是低頭看腳下,看到的便是滿地泥濘;如果能常常抬頭看前方,就能看到雨後的彩虹。」李強如是說。他也指出,經濟有其自然周期,中國經濟也有周期。
作為最高級別的領導人,李強希望重新調整中國經濟:公平、有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然而國際框架條件已經惡化,保護主義抬頭和需求不足就是例證。中國國內情況也不容樂觀。中國房地產業岌岌可危,而該行業曾是中國最重要的經濟成長動力。
隨著內需放緩,消費者更願意儲蓄而不願花錢。物價正在下跌。專家們在談論通貨緊縮;從宏觀經濟角度來看,這比通貨膨脹更加危險。因為消費者會推遲購買決策,希望以同樣的金錢購買更多的東西。企業投資減少,失業率上升。
在二月中旬春節前,中國滬深300指數創下五年新低。中國政府立即撤換了證監會主席。目前,反映上海和深圳兩個主要交易所股價走勢的該指數已有所回升。
尋找「彩虹」?
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總理李強將向全體代表發表首份政府工作報告。在下周於北京召開的兩會上將有近3000名代表希望聽取總理的報告,了解他計劃採取哪些措施讓中國經濟重回正軌。
而「5%」是一個神奇門檻。專家們正在數字之間來回解讀:李強的經濟成長目標會超過5%,還是在5%左右?根據初步數據,2023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成長了5.2%。
這將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中國31個省份中有17個未能實現2023年預定發的成長目標。而中國官媒《人民日報》一月底報導:「相比2023年GDP實際增速,13個省份上調了2024年GDP增速目標,5省份持平」。這也意味著,其他13個省份已經下調了今年的目標。
中國經濟何去何從?
人民期待上任一年的新總理李強能明確表態。按照以往傳統,總理會在為期多日會議的最後一天與國際媒體見面。這場記者會將會現場直播並有英語口譯。盡管這場見面會經過精心安排,包括提問者在內的所有環節都已安排妥當,但仍不減外界的好奇心。
中國工商銀行(ICBC)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嚴瑾指出,由於房地產市場嚴重陷入困境,中國內需必須成為出路。「然而,中國消費者的信心在2023年第四季度再次下降。12 月份零售額的顯著下滑加劇了人們對需求疲軟的擔憂,」她在法蘭克福的一場研討會上如是說。「刺激消費對於成長至關重要。」
從中國領導人的談話以及官媒新華社的報導來看,人們必須進一步思考,當中國談論「擴大開放」和「支持全球化」時,具體的路線將是什麼。外商直接投資是除了消費之外的另一個成長動力。中國仍然需要外國資本和專業知識,尤其是在內陸省份。
在這方面,德國經濟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根據德國聯邦銀行的數據,2023年德國企業對中國(包括香港)的直接投資達到近120億歐元,創下新高。相當於2023年德國對外國直接投資的十分之一流向中國。
去年12月,中國政府單方面對德國公民實施15天免簽入境。中國歐洲商會主席彥辭(Jens Eskelund)對《商報》表示,這一舉措是對投資者「具體而實際的改善」之一。「中國確實向商界敞開了大門。」
這項免簽政策將持續至2024年11月底,同時也適用於來自法國、西班牙、荷蘭、義大利和馬來西亞的公民。這些國家主要是財政實力強大的歐盟國家,而且與中國沒有根本性的政治衝突。
「解碼中國」是德國之聲的一個系列節目,從德國和歐洲的角度對中國在當前國際問題上的立場和論點進行批判性解讀。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