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年底以來,習近平在談到國家發展方向時一直使用的一個詞是「新質生產力」。在未來幾周的講話中,這句話很可能也會出現。
但是,這是什麼意思呢?
德克薩斯大學聖安東尼奧分校的喬恩·泰勒(Jon Taylor)教授說,習近平指的是「強調以新興智能和環保技術為核心的科技、數位化和高端製造業的發展和商業化」。
他補充說,雖然這是一個「相當有趣的口號」,但這類產業起飛需要時間,部分原因是「中國經濟中的這些行業相對較小」,而且「問題在於因經濟表現不佳,中國面臨著一些嚴峻的挑戰」。
他表示,從長遠來看,對技術創新的新一輪重視可能會帶來回報,但「從短期來看,中國仍依賴於基建支出和搖搖欲墜的房地產市場」。
習近平提出「新質生產力」有一個有趣的方面,即他在1月份的政治局會議上說,這些生產力將「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這似乎暗示著即將到來的高科技突破可能是由黨組織的,並為黨服務。
跨國投資銀行瑞銀集團(UBS)前首席經濟學家喬治·馬格努斯(George Magnus)認為,「這強調了黨對『新質生產力』的領導和控制地位,以及利用其開展意識形態工作的能力。反過來,這意味著其是一項有助於加強黨在經濟核心的數字和科學領域主導地位的產業政策。」
李淯認為該詞的使用非常重要,因為它表明「在房地產行業受挫以及與西方的貿易關係持續緊張之後,習近平決心重振中國經濟」。她認為這「可能預示著一個轉折點」。
精心策劃的問答和堆積如山的術語
這場大規模政治集會以總理李強的馬拉松式講話開始,他在演講中宣讀《政府工作報告》,以非常公式化的方式總結了中國過去12個月中在經濟、環境、農業等廣泛領域的表現。然後,報告轉入黨對下一年工作的計劃。這是了解政府思路轉變的關鍵所在,但可能需要放大鏡才能在堆積如山的專業術語中發現它們。
全國人大會議期間,還將舉行精心安排的記者會,只允許記者提出經過篩選的問題,幾乎所有的回答都經過排練。近年來,中共還在這些新聞發佈會上安排了「假外媒」記者,他們看似代表國際媒體,實則來自總部設在海外但由中國政府控制的門面公司(Front companies,或稱幌子公司)。
馬利德說:「各部委和省級代表團在大會期間舉行相對坦率的新聞發佈會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這場規模龐大的會議可能是一場精心策劃的秀——忠誠的代表們低頭沉浸在冗長的報告中——但這並不意味著它不會取得重要進展。
泰勒教授認為,「雖然人大往往是一種明顯的表演性專制活動,但也會有一些政策創新元素湧現」。
他說,中國正處於艱難時期。
中國「今年將繼續面臨若干挑戰: 在脫鉤期間鼓勵外商直接投資、系統性地解決地方政府債務問題、恢復私營部門的信心、提高科技自主程度,提振消費需求」。
這個超級大國面臨著重要問題,現在正是尋找答案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