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維德觀點:印度推動大型數位公共基礎建設實驗

2024-03-06 07:00

? 人氣

印度的基礎建設藍圖分為好幾層,通稱為「India stack」。最底層的是Aadhaar,印度語意為「基礎」,用一個12位數的號碼連結每個印度人的生物識別資料和人口統計數據;上面一層則是2016年推出的UPI,是以Aadhaar為基礎的支付系統,讓印度這個高度依賴現金的社會迅速轉型,如今已成為全球使用最廣泛的支付系統之一;第三層則是政府提供的各種數位化服務,例如:DigiLocker可以用來上傳和分享各種數位文件,法律效力與紙本相同。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印度政府還建立去識別化的開放研究資料,既具備商業潛力,又能推動數位涵容等公共政策目標。印度智慧城市資料交換中心(India Urban Data Exchange)在2019年開幕之後,如今已經遍布36個城市。最近更是設立農業資料交換中心(Agricultural Data Exchange),用來交流農作物產量和市場數據等資訊。這些數位基礎建設一邊從個人活動蒐集紀錄,一邊讓社會共享資料的效益。

方便的代價

然而印度推動數位基礎建設的方法有點強硬,莫迪總理在2016年為了打擊「非法資金」,宣布廢止舊版的500盧比和1,000盧比紙幣,並建議全國採用當時剛推出的UPI系統。

此外,位於數位基礎建設底層的Aadhaar至今已讓該國最高法院收到好幾件相關訴訟,最高法院在2018年推翻了政府的決定,不再強制要求Aadhaar與銀行帳戶連結。根據世界銀行的全球金融資料庫(Global Financial Database)數據顯示,2021年印度有35%的銀行帳戶處於閒置狀態,足以顯示許多人的帳戶都不是用來進行交易。不僅如此,由於印度的電信普及度不高,數位基礎建設在許多地方更是毫無用武之地。

除此之外,這項建設最近又遇到更多問題:那些完全不懂數位科技的人在初次使用UPI系統時,都成為了駭客與詐欺犯眼中的肥羊。非營利新創組織「未來犯罪研究基金會」(Future Crime Research Foundation)研究指出,UPI詐欺在2020年到2023年中,幾乎占該國網路金融詐欺案件量的一半,歹徒最常用的詭計,就是偽裝成UPI生態系中的應用程式,輕鬆騙走使用者的錢。

為此,印度政府最近決定推出猶豫期機制,凡是使用者想要轉帳2,000盧比(新台幣750元)以上的金額給沒有交易過的新帳號,系統就會強制要求等待4小時。這項限制雖然會影響UPI網路上的許多商業活動,但交易門檻是經過精心計算的,因為大部分的印度人每天消費都不會超過這個金額。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