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心中感到苦澀的人,可能是曾任世界銀行總裁的羅伯特・佐利克(Robert Zoellick)。在美國前總統小布希任內,他擔任副國務卿,倡導將中國融入國際社會的「參與政策」,成為他一貫以來的主張。在擔任世界銀行總裁期間(2007年至2012年),他曾敦促中國政府展開共同研究,其後成為〈2030年的中國〉報告之基礎。
胡錦濤政權末期的2012年2月,公布了〈2030年的中國〉,該報告提出6項戰略建議,以「避開中等收入國的陷阱,建立現代、和諧、有創造力的高收入社會」為目標。
其中包括(1)完成朝向市場經濟的轉型(2)加速開放式創新(3)轉向注重環保的綠色成長(4)為眾人建立平等的社會保障制度(5)永續的財政制度(6)追求與國際經濟的互利雙贏。筆者特別關注的是(1)、(4)與(5)這3個項目。以下依序檢視。
在項目(1)裡,建議改革並重組國有企業。該報告指出四分之一的國有企業虧損,生產力亦遠遜於民營企業。敦促民營企業進入石油化學、電信、電力、航空與海運等國有企業獨佔或壟斷的主要產業,以徹底實行市場經濟化。政府表示不會干預民營企業,決議「應該削減浪費,保持乾淨透明,高度效率且在法治之下進行運作」。
在項目(4)裡,該報告指出城鄉、沿海地區與內陸地區居民之間在教育、醫療、年金與健康保險等方面存在著巨大差距。呼籲檢討造成這些差距的「戶籍」制度。
在項目(5)裡,該報告指出地方政府每年度的支出義務過重,而收入卻過於集中在中央政府,呼籲改正財政制度。此項觀察非常重要。地方政府長期苦於財政短缺,為了增加出售國有土地(使用權)的收益──此利益屬於地方歲收,競相制定開發計畫,並透過地方政府融資平台(LGFV),向開發商提供貸款。不動產泡沫可以說是扭曲的財政制度下的產物。
共產黨比經濟更加重要
然而,在〈2030年的中國〉報告公布的9個月後,習近平政權登場,卻幾乎無視此6項戰略建議,甚至倒行逆施。國家主席習近平公開表示,「國有企業應更加強大、更為優秀、更加擴大」,陸續出現國有企業合併壯大的案例。另一方面,戶籍制度與中央和地方財政制度的改革則未著手進行,維持原狀。
蔡霞曾任共產黨中央黨校教授,其後流亡至美國。她在寫給《外交事務》雜誌(Foreign Affairs Magazine)的文章裡,精確扼要地概括統整習近平的經濟政策,稱之為「習經濟」(Xinomics)。
「將民營經濟視為統治威脅,復辟毛澤東時代的計劃經濟。加強國有企業,並在民營企業設立黨組織以干預企業經營。以反貪腐與實行反壟斷法為名,掠奪民營企業與企業家的資產」,並舉例提及對於騰訊與阿里巴巴等企業的罰款等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