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成長近期放緩,中國的房地產業衰退,中國正經歷自25年前的亞洲金融危機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的通貨緊縮,中國股市及香港股市僅1月就蒸發了1.5兆美元(約新台幣48兆元),散戶投資者已透過中國社群媒體發洩不滿,中國證監會主席易會滿7日遭到免職。英國期刊《經濟學人》指出,隨著房地產危機將中國經濟拖入通貨緊縮,投資人的信心逐漸消失。
中國股市
隨著中國國營企業開始購買股票,股價略回升,未來幾天可能會進一步上漲。然而,《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指出,毫無疑問的是中國經濟整體情況慘淡。中國股市及香港股市的市值自2021年的高峰以來已下跌近7兆美元(約新台幣222兆元),跌幅約為35%。中國股市下跌暗示著一個根本問題:中國的國內外投資者曾將中國政府視為可靠的經濟管理者,現在這種信任已經消失,這為中國的經濟成長帶來嚴重後果。
不到10年前,中國股市氣氛熱烈,外國投資者渴望挖掘這個世界經濟新星的潛力。當時中國經濟以每年超過6%、讓人印象深刻的穩定速度成長。2014年,隨著離岸投資者可以透過香港直接投資中國股票,外國證券投資蜂擁而至。2018年,美國金融公司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MSCI,又稱「明晟」)開始將中國股票納入其全球指數,中國政府則希望讓其市場專業化,藉此吸引外國資本及專業知識,並建立一個資產類別取代房地產。一群中國富商及投資者當時崛起,他們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激勵下實現中國夢。
這件事隱含的理解是,無論中國的政治如何,中國官員都可以信賴,並能引導經濟走向繁榮;中國將繼續以讓人羨慕的速度成長,中國公民仍將財富及經濟穩定置於政治自由之上,外國投資者將獲得豐厚的回報,每個人都可以致富。
政策制定不穩定
《經濟學人》指出,被廣泛提出的問題是習近平的政策制定不穩定,2020年,中國當局開始對科技業的監管打壓,這打擊了投資者的信心,新冠清零政策是一場徹底的失敗,而中國政府在這場房地產危機猶豫不決,這場危機削弱了儲蓄及信心,並將中國經濟拖入通貨緊縮,截至今年1月,1年來的價格下跌速度達到2007年至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最快水準。
中國政府希望避免再度出現膨脹泡沫,但也希望避免直接發錢給民眾,並將經濟成長的重點放在「高品質」產業,認為這將有助於中國抗衡美國的技術實力、經濟實力、軍事實力。然而,中國這些產業去年的利潤也有所下降,而且中國缺乏所需的振興措施。
《經濟學人》指出,外國投資者已經不再喜歡中國,他們不僅必須因應中國政府糟糕的政策制定,還必須因應中美關係惡化可能危及其投資的風險;數個月來,外國投資者一直是中國股票的淨賣家。香港也深受其害。來自中國的公司占其市值的4分之3;1月22日,印度短暫超越香港股市,成為全球第4大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