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的《經濟學人》指出,由於「加密貨幣挖礦」需要大量電力、許多國家對其監管越趨嚴格,加上比特幣的採礦獲利將在今年下滑,低廉電力已是這個產業不可或缺的條件,因此許多「礦工」被迫尋找新礦場,電價相對低廉的非洲也被視為加密貨幣的新興發展據點。雖然嚴重缺乏外匯和電力基礎設施投資的非洲國家樂觀其成,然而在這看似雙贏的發展下,《經濟學人》卻不這麼樂觀。
總部位於肯亞首都奈洛比的科技公司執行長埃里克・赫斯曼(Erik Hersman),用水的特性對《經濟學人》形容具有能源密集特性的挖礦活動:「比特幣挖礦就像把水倒在平坦的地面上,它永遠會往低處流。」加密貨幣的開採如同流水一般,同樣會往電力成本最低廉的地方移動。《經濟學人》指出,中國曾是挖礦者的天堂,但是2021年中國政府卻以「挖礦造成環境破壞」為由,禁止比特幣的開採活動。此後如流水般的比特幣開採便流向有充足廉價電力和深厚資本市場的美國。不過幾個月時間,全球比特幣產量的三分之一都是來自美國。
除此之外,相關監管機構也變得越來越嚴謹,《經濟學人》指出,2022年紐約州成為美國率先要求挖礦活動只能完全依靠再生能源的州,像是哈薩克和伊朗這些原本對比特幣表示歡迎的國家,態度也變得更加謹慎。許多政府擔心,高耗能的加密貨幣採礦活動會壓縮當地的民生和企業用電,導致供電吃緊、造成社會不滿。奧勒岡州里德學院的比特幣專家克羅斯(Troy Cross)向《經濟學人》表示:「全世界都在尋找廉價電力。如果你得不到廉價電力,你就無法在比特幣減半中倖存下來。」
何謂「比特幣減半」?
《經濟學人》在2009年被創造出來時,區塊鏈的交易驗證者只要成功開採一個區塊,系統每十分鐘便會對其發放50個比特幣的獎勵,但現在的獎勵額度只剩6.25個比特幣。這是因為每隔大約四年,比特幣礦工付出同樣努力所獲得的獎勵就會減半(Bitcoin halving),因此2012年11月減為25個比特幣、2016年7月減為12.5個比特幣、現在則是再對半的6.25個。下一次比特幣減半預計將發生在今年5月12日。
在各國監管收緊和比特幣減半的雙重壓力下,非洲似乎成為新的「採礦天堂」。《經濟學人》表示,全世界百分之六十的太陽能發電最佳地點都在非洲大陸;在全球電力最便宜的前十個國家中,非洲就佔了五個。過去幾年,來自中國和俄羅斯的「礦工」陸續進入衣索比亞,利用衣索比亞復興大壩獲取電力,這是2020年才剛剛啟用的非洲最大水壩。衣索比亞主權基金和一家香港公司這個月則簽署協議,打算建造一座2.5億美元(約新台幣78.56億元)的資料中心,用於資料探勘和人工智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