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這位法國領導人的持久困難明顯不是智力不足,而是將那種才華轉化為另一種才能的能力:領導力,也就是讓他人願意跟隨他的能力。
在這個問題上,其他人是否會聽從他的指揮還很不明朗。最明顯的跡象是,法國領導人與他在歐洲被認為是最親近盟友的德國領袖蕭爾茨之間的分歧。按照傳統的「法德風格」,雙方正在公開修補並展示必要的共同立場。這就是為什麼馬克宏於上周高調訪問柏林之原因。
然而,再多的擁抱也無法掩蓋兩國立場根本的不一致:法國指責德國在對烏克蘭提供援助上拖延,並盲目信奉美國安全保護傘的永久性;而柏林則指責巴黎魯莽好戰且虛偽(事實上,法國的武器交付遠遠落後於德國),以及馬克宏的炫耀作風。
法國人對馬克宏在烏克蘭問題上的支持並不如他自己想的那樣堅定。法國民意調查顯示,多數法國人(約68%)反對他派遣軍隊到烏克蘭的立場。更普遍地說,儘管大多數人明顯反對俄羅斯,但法國民意研究機構Ifop的報告顯示了對烏克蘭支持的「漸進性衰退」。
換句話說,若馬克宏對莫斯科採取新的強硬立場,並用以揭露選舉中極右派對莫斯科的曖昧,那麼這種策略似乎並不奏效,因為民意調查顯示,這反而會讓勒龐的國民聯盟(National Rally )的支持度增強。
在成為歐洲反綏靖派領導者的同時,馬克宏在外交上又開拓了新戰場。他正想要帶領並推動歐洲人深思自己的安全問題,以及可能很快需要作出的犧牲。毫無疑問,這一切舉措都受到歡迎。
但馬克宏的困難在於太多人對他表示反感,批評者對他的自信感到不滿,覺得他總是很容易地混淆對歐洲、對世界和對他本人有利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