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藝術消費市場不振,誰之過?

2024-03-23 05:40

? 人氣

藝術工作者的養成期長,從事藝術工作者不僅需投入大量的時間、金錢用於練習與學習。(圖/新北市文化局提供)

藝術工作者的養成期長,從事藝術工作者不僅需投入大量的時間、金錢用於練習與學習。(圖/新北市文化局提供)

「台灣人沒有藝術消費習慣?從小藝術課亂上,長大就要他突然會聽交響樂」—風傳媒

猛一看這個報導標題,感覺自己好像被打了一巴掌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但仔細想想,不管是政策面、制度面、執行面,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都有不可規避之責。台灣的藝術工作者動能極強,蕞爾小島人口數不多,卻總能屢屢在國際間受到矚目。台灣現有官方或民間的展演場館及硬體設施或還有進步空間,但歷來執政者不分黨派,上至總統及各部會內閣官員,下至民代與地方縣市鄉鎮區里長,這些「管理眾人之事」的從政者,是最需要加強藝術涵養的一群

誰偷走了藝術課?

面對一再被縮減的藝術課程,這些不用月考、不用交作業、不會也沒關係的課程,像是隨時可被取代的雞肋。就算擁有一流的藝術師資,沒有足夠的授課時數,根本就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花錢做藝術消費,不管是看展覽或聽音樂會、看表演,腦子裡的資訊量不足,怎麼會有動能?藝術最需要時間來「浸潤」、來「感受」,時間給得不夠,哪來的藝術消費市場?

政府帶頭到底做了些什麼?

前些年有幸前往日本親臨三年一度的「越後妻有」大地藝術季,雖然因為交通及時程安排只參觀了一小部分展館,至今仍歷歷在目,除了讚嘆日本藝術家們無窮無盡的創意展現,也感嘆這樣由官方支持的活動,在台灣實在太少。今年前往廣島「跳島」旅行,參觀了許多博物館與美術館,也是同樣的感慨,如今瀨戶內海藝術季已儼然成了國際矚目的大活動,像前年參訪的「愛丁堡藝術季」也是,台灣的呢?

「大港開唱」嗎?這根本就是XX比雞腿好嗎?

除了首善之都的台北市,還有哪些縣市做過這樣的活動?

台北市的北市國、北市交,每年都會為北市轄區內的國小學童舉辦面對面的音樂欣賞會,除了穿著正式服裝登台,每一位演奏家無不渾身解數,為學童們介紹樂器並現場演奏;這樣的表演方式是否也落實在其他縣市呢?沒有專業樂團的縣市,專業舞團不行嗎?縣市內沒有,從外縣市請不行嗎?

國家領導人的風行草偃

李登輝前總統任內開始舉辦總統府音樂會,一時間所有音樂家都以能參與這樣的演出為榮。馬英九前總統喜歡運動,2008年參選曾騎自行車環島,意外帶動起一整條自行車產業鏈的蓬勃發展;而這八年來,我的印象所及,就是全台灣藝才班預算被砍,不僅藝術人才不受重視,國家花大把大把的錢在前瞻基礎建設,藝術教育呢?藝術教育的前瞻基礎建設經費在哪裡?

如果我們的總統能常常出席正式音樂會,或是重要展演,然後請媒體多多報導,這樣的效果應該比砸大錢更有效吧?

藝術消費需要政府特別保護

藝術工作者的養成期長,從事藝術工作者不僅需投入大量的時間、金錢用於練習與學習,生命週期有時也像職業運動員一樣有限(如舞者)。如果放在自由市場,有時並不公允;常開玩笑說:江蕙的演場會門票一張五、六千被秒殺,古典音樂會有時一張票五、六百卻賣不掉。所以政府應予與特別保護;例如:發放藝術消費券、展演場館場租優惠、編列預算補助藝術團隊...等

真想做事,還怕找不到方法?

基礎教育落實方式

將「購票看展」與「購票聽音樂會、看表演」融入校外教學的一部份;做得更細膩一點,看展前的前置作業,包含解說、蒐集演出內容相關資料,帶著學生「做好功課」再看展,一次、兩次、三次,藝術消費習慣慢慢就養成了,加上後續的追蹤、研討、回饋,或是邀請家長一起參與,久而久之,焉有做不好之理?

結語

那些所謂的專家學者,別動不動就怪罪學校藝術課程亂教,先問問自己到底做了多少?有沒有提出什麼具體的政策、做法?現行制度的盲點在哪裡?改善策略為何?

不要什麼事一推二五八萬

刮別人的鬍子之前先把自己的刮乾淨,好嗎?

*作者為音樂工作者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