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林食物中毒疑米酵菌酸釀禍 醫曝毒性猛爆:重複加熱飯麵要避免

2024-03-28 10:40

? 人氣

寶林茶室疑似食物中毒案風波越擴越大,目前已累計14起案例,其中2人送醫不治,5人在加護病房搶救,外界也關注究竟是是什麼原因引發食物中毒。(資料照,顏麟宇攝)

寶林茶室疑似食物中毒案風波越擴越大,目前已累計14起案例,其中2人送醫不治,5人在加護病房搶救,外界也關注究竟是是什麼原因引發食物中毒。(資料照,顏麟宇攝)

「寶林茶室」疑似食物中毒案風波越擴越大,目前已累計14起案例,其中2人送醫不治,5人在加護病房搶救,外界也關注究竟是是什麼原因引發食物中毒。對此,衛福部資訊處處長、前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建璋在臉書指出,風波不斷擴大,米酵菌酸的可能性在他心中逐漸升高,極少量1.5毫克的米酵菌酸就可能致命,這種食物中毒報告都和發酵食物有關,建議短期內對於不是新鮮烹煮,而是重複加熱的米、麵主食應該都要小心避免。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李建璋說明,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和仙人掌細菌的腸毒素(cereulide)都是粒線體毒素,粒線體是人體細胞能量的直接來源,粒線體急性損傷會造成猛爆性多器官衰竭,所以臨床上米酵菌酸和仙人掌細菌毒素症候群很難區辨,都有昏迷、肝、腎衰竭、休克、無發燒現象,然而,米酵菌酸比起仙人掌細菌毒更猛爆,所以當傳出死亡、重症的愈來愈多,米酵菌酸的機會就更大。

李建璋說,即使是極少量的1.5毫克米酵菌酸也可能致命。過去的爆發事件潛伏期範圍為0.3到16小時,30%至100%會在短時間內導致迅速死亡。這種食物中毒在大陸報告,而且都和發酵食物有關,台灣、日本、韓國從來沒有發生過,這也是我之前推論,將仙人掌細菌放在前面考量的原因,隨著中毒規模和猛爆性程度提升,對於仙人掌桿菌而言,就極為不尋常了。

李建璋指出,報告早期是偏鄉家庭自製發酵玉米粉過程污染導致,自2018年以來,則是木耳(有3起)和濕粄條(有5起)為主。困難的是,受污染的濕粄條在烹飪和食用的過程中未觀察到異味、顏色和性質變化,也沒有口感異常,不像一般腐敗的食物入口即知,所以很難提早察覺。另外唐菖蒲伯克氏菌是一種常見的細菌,廣泛分布,可以從土壤、玉米、大豆,以及乾燥和半乾燥的白木耳中被找到。在自家加工過程污染很難管制。

李建璋表示,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大陸傳出的報告都是自家製的發酵穀物產品導致,而工業化生產的穀物發酵產品尚未被發現導致中毒。暗示著自家製造過程容易受到污染。但是台灣商家一般而言應該不會自製粄條,如果是工廠製造受污染,那麼就要源頭管制,擴大回收。

李建璋強調,無論最後結局為何,最重要的是在這個時刻如何幫助大家預防避免,建議短期內對於不是新鮮烹煮,而是重複加熱的米、麵主食應該都要小心避免。

更多風傳媒獨家內幕:

‧ 幕後》美中台交手太平島秘辛!老大哥狠狠教訓馬英九 蔡英文不敢越雷池一步

‧ 調查》北市府監視器案台智光橫著走?蔣萬安硬增9000萬預算所為何來

‧ 調查》柯文哲控藍綠聯合污錢!台北市監視器案 議會紀錄有護航台智光的議員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

張庭維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