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現在出台措施,便利外商到中國去,搞好營商環境,都有利於穩住外商。」汪濤提醒,包括現在的全球去風險,以及產業鏈的轉移,包括科技限制,對於投資等行業,想要規避風險。
「這在短時間難以改變,中國自己也改變不了這一點。總體來說,這兩年外資應該會有回升,但是,也可能回升不到以前那麼高的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習近平提到「我們正在謀劃和實施一系列全面深化改革重大舉措」。這讓外界對遲遲未見蹤影的中共「三中全會」,更為矚目。
按照中共黨章,全會每年至少召開一次。中國在改革開放後,逐漸形成政治傳統,每次黨代會後要進行七次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每次全會也有不同的任務。其中,歷屆「三中全會」往往聚焦經濟問題,重大經濟改革措施經常在此時出台,因此較受關注。
但「三中全會」遲遲未開,有觀點認為,可能在醞釀更為大幅的改革方案。
外資:穩住中國
站在外資的角度,疫情後,美國的企業家和資本家多次在中國受到超規格接待,除此次蘇世民等人外,去年還有馬斯克、蓋茨等都得以與習近平會面。
而美國部長級高官來訪,比如去年8月到訪的商務部長雷蒙多,則不一定能見到習近平。
外資也樂於到中國訪問。知名國際問題專家李成接受了BBC中文的採訪,他曾經是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約翰·桑頓中國中心的首位華裔主任,在任近十年,去年到香港大學建立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
李成表示,過去十年,中國經濟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相當於G7的總和。如果放在全球的角度來說,即便中國經濟放緩,還是貢獻了全球經濟增長的三分之一。
「我們看到全球很多地區麻煩不斷,比如中東(巴以問題)、歐洲(俄烏戰爭)、北美(大選),『全球南方』的日子也不好過,這種狀況下,你不會想看到最有活力的經濟體(中國)也出問題。」李成認為,對於外資而言,體量巨大,增長可觀的中國,依然是全球化版圖不可忽視的一部分,「所以歐美國家更傾向於『去風險』,而不是『脫鉤』」。
實際上,中國也在「去風險」。
2020年7月,中國也提出了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一說法剛提出時,從媒體到輿論,多以「內循環」來概括。這一政策標誌著中國的戰略重心將轉向本地需求和技術發展。
當時就有觀點提出,是在降低對外經濟依賴性,以便在極端情況下,比如「台海戰爭」,面對歐美日的經濟制裁,保持一個正常運轉的經濟。俄烏戰爭爆發後,這種觀點更加甚囂塵上。
李成也提到「修昔底德陷阱」,修昔底德在其《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中提到國與國對立的三個原因:貪婪、榮耀、恐懼。而中美關係螺旋式惡性下滑的關鍵就是恐懼,而美國作為守成大國的恐懼更不會輕易消失,很多專家判斷中美關係的改善可能需要十年或更久。
李成認為,這樣下去就是兩套全球化,背後是兩套供應鏈、兩套貿易網、兩套貨幣體系、兩套數據系統,真的是國際社會所樂見的嗎?還說兩邊共同努力,為多邊全球化帶來一個新面貌。
本次會面中,習近平也向美方代表談及兩國關係,他表示,「這幾年,中美關係經歷了不少波折,也遭遇過嚴峻挑戰,其中的教訓值得吸取。中美關係回不到過去,但能夠有一個更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