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對於新創企業創辦人的形象,多數人會聯想到賈伯斯或祖克柏的車庫創業、或者躲在哈佛宿舍裡敲打程式碼。確實,包括微軟、蘋果、Nvidia、Alphabet、亞馬遜、Meta等公司,這些科技巨頭的創辦人都是在30歲甚至更年輕的時候便投身創業,許多投資人也甘願對這樣的公司一擲千金,希望催生下一個市值上兆的超級公司。
但這樣的刻板印象是對的嗎?
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學院的皮埃爾・阿祖萊(Pierre Azoulay)和丹尼爾・金(Daniel Kim)、西北大學凱洛格管理學院的班傑明・瓊斯(Benjamin Jones )等經濟學家幾年前曾發表一篇反直覺的論文:《年齡與高成長創業》(Age and High-Growth Entrepreneurship),他們觀察了2007至2014年間的270萬名新創公司創業者,結果發現「成功的創業家都是中年人,而不是年輕人」。
經濟學家們表示,年齡的確預示成功、而且非常明顯,但成功並非與年輕相連,創業成功率最高其實是中年及中年以後的創業者。這與許多觀察家與投資人的直覺相反,他們可能認為「年輕人特別有可能創辦出最成功的新創公司」,但美國人口普查局的數據恰恰好駁斥了這一點。經濟學家們甚至強調,他們找不到能夠證明20多歲的創業者特別容易成功的任何證據。
《年齡與高成長創業》這篇論文指出,創業者在創辦公司時的平均年齡為41.9歲。發展最快的公司的平均年齡為45歲。經濟學家也發現,50歲創業者取得重大成功的機率大概是30歲創業者的兩倍(約1.8倍),而成功機率最低的,則是那些20歲出頭的創業者。在許多人的印象裡,年輕人精力充沛、雄心勃勃,也不受其他「大人的責任」(家庭、房貸)拖累。
《華爾街日報》指出,在商業領域恐怕是「年紀越大越好」。四、五十歲的創業者可能確實沒有豪情壯志,不相信自己能改變世界,但他們有經驗、也知道如何才能真正改變世界。其中最好的典範不是別人,正是55歲才回台創立台積電的張忠謀,因為他當時已經在半導體業累積了30年經驗。他對這個產業的瞭解幾乎超過了地球上的任何人,當然也超過了台灣的任何人。
從德州儀器退休的張忠謀,並不想複製德州儀器或通用儀器公司負責晶片生產的各個環節的做法,他在思考台積電的商業模式時,給自己的期許是找出「一種既能利用台灣優勢、又能降低台灣缺點的商業模式」。當張忠謀發現台灣製造晶片的良率幾乎是美國的兩倍時,他很快意識到「晶片製造」就是台積電該走的方向。
在當時的半導體產業,沒人想過「無廠半導體公司」(fabless semiconductor company,只從事硬體晶片的電路設計,製造部交由晶圓代工廠處理)的營運模式,但張忠謀的經驗、人脈和專業知識讓他洞察先機。張忠謀對《華爾街日報》表示,台積電其實是一種「商業模式的創新」、「對於這類創新,我認為年齡較大的人可能比年齡較小的人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