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鴻達觀點:矽谷銀行事件後的省思—流動性風險依舊

2024-04-21 05:50

? 人氣

根據資料顯示,美國資產流動性較差的壽險公司正逐年攀升。(作者提供)
根據資料顯示,美國資產流動性較差的壽險公司正逐年攀升。(作者提供) 
筆者指出,保險公司高品質流動性資產比例明顯下降。(作者提供)
筆者指出,保險公司高品質流動性資產比例明顯下降。(作者提供)

相反的壽險公司依賴非傳統的負債卻持續升高,包括資金協議支持的證券(Funding-agreement-backed securities)、聯邦住房貸款銀行的預付款(FHLB advance)和通過回購協議(Repurchase agreements)和證券借貸交易(Securities lending cashcollateral)。這讓投資者在短時間內,可向壽險公司要求變現提款的機會。根據聯準會統計,過去一年這類負債增加3.4%,達到20.3兆美元﹝如圖4﹞。因為持有壽險公司負債的人要變現時,越來越容易。在此情形下,一旦客戶出現解約潮或申請給付量大時,這些壽險公司的流動性很容易出現問題。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依賴非傳統負債的美國壽險公司有上升的趨勢。(作者提供)
依賴非傳統負債的美國壽險公司有上升的趨勢。(作者提供)

台灣有類似問題嗎?

2023年10月我國立法院預算中心報告中指出,台灣壽險業的保險給付占保費收入的比率逐年增加,今年截至6月底止,保險給付新台幣1兆1,244.7億元,而保費收入總額僅有新台幣1兆1,087億元,短絀達新台幣157.6億元,呼籲金管會應密切注意壽險業的流動性。事實上,壽險保險給付的資金來源,除了保費收入,還有利息收入。而造成此現象的主要原因是,過去長時間低利率,壽險公司手上也累積許多低約定利率的保單,其中將近半數是所謂的儲蓄險。結果美國從2022年開始暴力升息,大批儲蓄險持有人發現,其保單的約定利率遠低於美金定存或美國國債,再加上這段時間美元對新台幣匯率變強,更促成大批已經期滿儲蓄險的解約潮,特別是美元計價的儲蓄型保單。根據統計,2022年全年的保單解約金額,竟超過新台幣1兆元,不但創下史上新高,更遠高於死殘醫療的保險給付金額。

事實上,國人將這些儲蓄險解約後,還是要再尋新的投資標的,或購買約定利率較佳的新保單。但是,許多保險公司擔心客戶解除舊約後,若馬上可以購買新保單,那將更加速舊保單的解約,且其支付其保險業務員的獎金也將暴增。因此,有些保險公司規定,解約後需經過半年才可再買新保單。這雖然加重流動性壓力,但現在應該已經撐過去。

雖然立法院預算中心這個警報過去了,但壽險業龐大的資金投資在海外,尤其是美國國債及公司債,如果新台幣升值過猛,就會出現匯損問題,若要減輕此損失,就必須付出高昂的避險成本。相反的,新台幣貶值就會增加外匯計價儲蓄險保單逢高出脫的誘因。現在美國聯準會與歐盟央行,不約而同地對其壽險公司的流動提出示警,值得國內壽險公司重新檢視自身的保單政策與資產配置。

*本文作者為台灣金融研訓院金融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本文選自172期台灣銀行家雜誌,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