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米德十分擔心自己的孩子,其中較年幼的兩個目前在當地穆斯林創辦的社區學校中就讀,學習馬來語及伊斯蘭研究。哈米德說,他11歲的兒子希望未來能成為一名醫生,女兒則想當大學教授。
哈米德一家已經向聯合國難民署提出申請,希望到美國或其他國家尋求庇護,但尚未獲得任何回應,當然,他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拿到馬來西亞國籍。「我在此度過半生,我愛馬來西亞。但,25年了,我得到什麼?對我這個垂垂老矣的人來說,這無所謂。但我的孩子呢?我不想讓他們跟我一樣受苦。」哈米德希望能帶著家人到美國去,成為美國公民,並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此言道盡許多現居馬來西亞的羅興亞人的心事,他們一開始不把移民納入考量,但現在看來,這似乎是讓他們的孩子脫離貧困的唯一方法。
Malaysia launches talks to address growing Rohingya and Bangladeshi migrant crisis http://t.co/VirlobrmpQ
— Huffington Post (@HuffingtonPost) 2015 5月 17日
就怕羅興亞人待著不走
全球每年約有8萬名難民受到安置,其中70%的人落腳美國,來自緬甸的難民占最大宗,其次是伊拉克、剛果等國家。但除了美國,大部分的國家不願意為羅興亞人提供庇護,原因不外乎宗教信仰、社會結構與語言差異,擔心羅興亞人無法融入當地社會。
托爾呼籲馬來西亞政府為羅興亞人提供工作許可證,將他們納入保護傘下,這也可望改善當地勞動力短缺的問題。托爾認為:「若你提供工作的權利給無論如何都得留在這裡的人,你可以將他們從地下經濟(gray economy)中拯救出來,他們也能為馬來西亞貢獻更多。」
但馬來西亞政府擔心,給予羅興亞人工作許可證,會讓他們想要永遠留在馬來西亞,並吸引更多羅興亞人前來,始終不願對此採取行動,羅興亞人只能苦苦等候翻轉命運的那天到來。
From one nightmare to another: the Southeast Asia refugee crisis recapped http://t.co/xgEpuyKf5n #Myanmar #Rohingya pic.twitter.com/3KC7L7PPqQ
— Clement Tan 陈永强 (@clemtan) 2015 5月 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