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去年歐中貿易出現萎縮,但歐洲和德國的對華貿易逆差卻急劇擴大,這反映了中國在價值鏈中的崛起。與此同時,歐洲企業也越來越多地在中國境內生產。根據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編制的數據,2022年德國在華新增直接投資創下歷史新高。
王義桅說,中國企業願意在歐洲效仿這種本地化策略,在當地建設電池和風力渦輪機生產設施,以創造就業機會並服務於歐洲市場,這可能會緩解歐洲對廉價進口產品的擔憂。
然而,歐洲更大的擔憂是製造商對中國化學品、原材料和零組件的依賴,其中一些產品從其他地方難以採購或是價格昂貴。
智庫德國經濟研究所(German Economic Institute)國際經濟政策負責人Jurgen Matthes說,貿易數據顯示,過去兩年,德國企業在減少這些依賴性方面進展甚微。
「這方面的慣性比德國政府預計的要大,」他說。「是替代這些產品需要很長時間,還是一些企業根本不感興趣,這很難說。」
安聯(Allianz)上周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過去18年中,德國從中國採購的關鍵零組件占進口的比例已從6%上升到22%。德國經濟研究所的一項調查發現,不到40%的德國公司希望減少對中國中間產品的依賴,而兩年前這一比例為50%。
根據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去年12月的一項研究,歐洲和中國仍然緊密相連,如果兩者之間突然脫鉤,就會像2022年俄歐分道揚鑣一樣,將導致德國經濟萎縮5%,其衝擊程度堪比新冠疫情和全球金融危機。華爾街日報》英特爾、AMD遭殃!中國下令電信商「2027前淘汰外國晶片」更多文章
通快集團的Mayer說,這種依賴不是單方面的。他指出,中國仍然依賴西方製造商的若干產品。這意味著雙方「應找到相互尊重的合作方式」,他說,「當然,不要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