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總統賴清德5月20日正式就職。「日經亞洲」(Nikkei Asia)報導,賴清德擬延續現任總統蔡英文的政策,包括深化與東南亞連結的「新南向政策」,但中國仍是一大阻礙。
外交部發言人劉永健告訴「日經亞洲」(Nikkei Asia):「新政府將延續新南向政策的良好基礎及成果,繼續深化與東南亞及南亞國家的關係。」
「深化與東南亞、印太國家的雙邊關係,以及東南亞國家協會的多邊關係,是外交部的重點任務與長期目標之一。」
經濟部長王美花去年11月接受「日經亞洲」專訪指出,2022年台灣對包括印度在內東南亞和南亞國家的投資額達到52億美元,超過同期流入中國的50億美元,台灣對東南亞和南亞的投資首度超過對中國。
然而,儘管台灣在這方面取得一些進展,卻也面臨非常熟悉的障礙。那就是東南亞及南亞國家的政府為避免引起中國的敵意,不願被視為與台灣關係密切。
「卡內基中國」(Carnegie China)非常駐學者莊嘉穎對日經亞洲表示,由於擔憂中國強烈反對,東南亞各國政府甚至社會、商界人士對台灣展露興趣時,都會更加謹慎。
台灣也向來自10個東南亞國家的學生提供更多大學獎學金。教育部指出,2023年發放此類獎學金181項,高於2019年的168項和2018年的157項。
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生鄭福運(Tonny Dian Effendi)說,台灣「逐漸成為東南亞學生出國留學的可行選擇」,部分原因在於這項政策。
至於台灣方面,本地人才短缺、出生率降低之際,台灣也轉向東南亞及南亞的學生,希望招攬他們至半導體產業工作。
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台灣與東南亞研究組」博士候選人陳氏夢宣(Tran Thi Mong Tuyen,譯音)指出,台灣將科技供應鏈及其他產業轉移至東南亞,是新南向政策的一部分,而這可能是新政府擴大與東南亞往來的優先要務。
陳氏夢宣告訴日經亞洲:「賴清德任內可以更聚焦高科技產業…並與東南亞合作。」
然而,隨著中國影響力在東南亞持續增長,賴清德政府恐面臨阻礙。最近一項調查發現,若要東協民眾在美中之間選邊,多數受訪者更支持中國而非美國。
英國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台灣研究高級研究員荊柏鈞(Jing Bo-jiun)分析:「台灣國際空間有限,加上中國在區域經濟角色日益重要,都會顯著影響台灣對東協的外交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