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懂:中國到底有沒有「產能過剩」?又關歐美什麼事?

2024-04-23 14:18

? 人氣

其次,即便有過剩,也是正常市場規律。見完德國總理蕭爾茨後,中國總理李強在記者會上表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供需平衡是相對的、不平衡是普遍的,適度的產大於需有利於市場競爭和優勝劣汰,不同國家在各自強項的產能高一些,在其他產業的產能低一些,這是由各自比較優勢決定的,只要加強合作,就能共同發展。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彭博社評論稱,「如今最傑出的經濟學家之一正在拒絕經濟學中存在已有200多年歷史的最基本原理之一:比較優勢……如果某個國家能夠以比你更低的成本製造商品,你就不應該實施貿易關稅壁壘,相反,應該進口商品;作為回報,你應該使自己的產業更有效率。」

實際上,葉倫也意識到了這種矛盾之處。訪華之前,葉倫向美國媒體表示,「我從小就有這樣的觀點:如果有人以低價賣給你商品,你應該寫一封感謝信。這基本上就是標準經濟學所說的。」不過她補充說,「我以後再也不會說『寄一封感謝信』了。」

中文互聯網一位自稱從事外貿的網友表示,「如果國內供大於求就是過剩,那按照這個邏輯,法國紅酒產能過剩,澳大利亞鐵礦產能過剩,德國汽車產能過剩…...」

最後一招,李強則說的相對隱晦——他表示,至於有人說中國新能源等產業優勢是靠補貼形成的,不符合事實,產業補貼是世界通行的做法,美歐很多國家都有,有的國家補貼項目更多、面更廣、補貼額度更大。

2022年8月16日,拜登正式簽署《通膨削減法案》(IRA),投資3690億美元用於應對氣候變化,將重點支持電動車、太陽能光電等清潔能源產業的發展。對於在北美進行組裝的新車,消費者最多可獲7500美元補貼。該法案甚至還引起了美國和歐盟的貿易摩擦。

中國對新能源汽車的產業補貼則在美國開啟補貼的同一年取消,每車補貼在1000至2000美元之間,12年間補貼1500億元人民幣。

「當我們正在做同樣的事情時,這很難說得過去。」卡托研究所貿易專家斯科特·林西科姆向美媒稱,「事實上,當你的論點是『照我說的做,而不是照著我做』(Do as I say, not as I do.)的時候,其政治和話語效果將不可避免地打折扣。」

中國真的存在產能過剩嗎?

值得注意的是,在4月之前,對「產能過剩」的討論和擔憂,廣泛存在於中國自己的官方語境和媒體輿論中。

比如,去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進一步推動經濟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難和挑戰,其中即包括「部分行業產能過剩」。今年3月「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對此予以重申。

而上一次「產能過剩」出現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還是五年前。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