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們太陽能產業第二次死掉」德國媒體痛批:「因為中國對手有政府補助!」

2024-05-03 13:20

? 人氣

德國媒體認為,本國太陽能電池廠在中國對手享有補貼下競爭失敗,是可以想見的結局,但政界似乎未有意識到嚴重性。(美聯社)

德國媒體認為,本國太陽能電池廠在中國對手享有補貼下競爭失敗,是可以想見的結局,但政界似乎未有意識到嚴重性。(美聯社)

杜塞爾多夫出版的德國《經濟周刊》以「德國太陽能產業第二次死亡,我們終究應該從中學到些東西」為題,刊發評論指出,Solarwatt、Mayer Burger等太陽能設備廠商近期紛紛宣布關閉德國境內工廠、將產能全部轉移到海外,這說明歐洲政界迄今沒有認識到與中國競爭的嚴峻形勢。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德國境內工廠關閉的主要原因就是:收受了大量補貼的中國產品極其便宜,以至於沒有任何一家德國企業能夠與之競爭。而且,那些有足夠財力的人也並不想拯救德國的太陽能產業。德國聯邦政府拒絕為太陽能產業提供所謂的『韌性獎金』,自民黨為這樣的決定歡慶,德國總理也聽之任之。到頭來,二十年前已經死過一次的德國太陽能產業遭受第二次死亡。」

「停產、就業職位流失:這是一次有預告的死亡。每一家牽涉其中的企業都曾經預測說,這一天遲早要到來。整個行業也曾對政界進行艱難的遊說。然而,這個產業是被有意犧牲的:它的地位不及晶片、電池那般重要,而且當年的第一次死亡已經導致被中國競爭者遠遠甩在身後,難以重新超越。」

作者接著指出,盡管歐盟仍在嘗試對中國企業進行反傾銷訴訟,但是已經難以改變大局。「這就好比向一個已經躺在墓坑裡的死人姍姍來遲地丟去一套心臟復蘇設備,而非為這個敞開的墓坑埋土。」

「太陽能產業的第二次死亡應當至少能讓政界吸取教訓,以防其他產業以及其他產業鏈重蹈覆轍。假如電池產業也趨於凋零,則無異於預示著歐洲以及德國的其他關鍵產業也走向窮途末路。中國正在用同樣簡單的模式占領一個又一個產業,他們用低價、時常包含補貼的產品扼殺歐洲本土的企業,並且深信歐洲人會陷入圍繞法規的原則性爭論從而最終形成對中國的依賴。」

文章接著指出,無論是風力發電機,還是稀土等重要原材料,中國人都在以更低廉的價格讓歐洲人的依賴性不斷增強;中國當局花錢補貼,實際上是在為權力政治投資。「誠然,歐盟以及德國都認識到這一點,也在採取措施來解決原材料等方面的依賴問題。然而,有一點也是很明確的:要想保障供應鏈、提高韌性、為綠色經濟轉型奠定基礎,就需要花錢,而且是很多錢。就算這筆錢能夠包裝成『去風險』資金,綠色經濟的獨立自主也注定成本高昂。」

「然而,投入這筆巨款是值得的。鑑於中國等重要玩家已經明目張膽地無視規則,世貿組織框架下基於規則的全球貿易已經瀕臨死亡。地緣政治的分崩離析正在導致全球貿易的分崩離析。這不是什麼好兆頭。經濟全球化的理念是大規模、高透明、高效率。可是如今,德國以及歐盟這樣的經濟體不能再只是發表溫暖的言辭,而是需要加大投資來保護自己的供應鏈,必要時也要動用關稅手段,哪怕後者會導致效率降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