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從5月5日至10日訪問法國、塞爾維亞和匈牙利三個國家,距離上次出訪歐洲過去5年。三個國家對中國而言都有不同的「戰略價值」——法國奉行獨立自主的「戴高樂主義」,不時與英美等國發生齟齬,但與中國保持較好的外交聯繫;塞爾維亞與中國的關係極為緊密,習近平曾稱其為中國的「鐵桿朋友」;匈牙利則是歐盟國家中最積極擁抱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它是第一個簽署「一帶一路」合作文件的歐洲國家,而且其最大投資來源國是中國。
在習近平訪歐前夕,梳理三個國家與中國交往的細節,有助於理解歐洲各國在中國外交版圖中的位置和潛力。
法國:要和習近平討論烏克蘭戰爭及中東局勢
在處理對華關係時,法國是西方國家中的一個「異類」。比如,法國是最早同中國開展民用核能合作的西方國家,1994年投產的大亞灣核電站就是法方深度參與,至今核能仍是中法合作的重點,去年4月馬克宏訪華兩國又簽署該領域的新協議。在2000年初,法國還積極推動對華解除軍售禁令。
近年來法國與英美的關係也非順風順水。2021年9月,澳大利亞、美國和英國宣佈三國簽署了一項安全協議,由英國和美國為澳大利亞研製和製造八艘先進的核動力潛艇。但此前澳大利亞已經與法國簽訂了400億美元的潛艇大單。
此舉激起法方怒火,直接召回法國駐美國和澳大利亞的大使,並停止與英國的國防會談。直到2022年6月澳大利亞賠償6億美元給法國,關係才有所緩和。
在上述背景下,習近平上台後與法國的互動頗為頻密。2014年3月首次訪法,2015年1月出席氣候變化巴黎大會,2019年3月再次訪法,如果加上這次訪問,習近平一共四次訪法,頻次遠超其他歐洲國家,總次數僅少於俄羅斯(9次)以及美國(5次)。
經貿關係相比之下則稍遜一籌,去年中法貿易額789億美元,法國對華投資216.4億美元,兩項指標在歐盟內法國都排在第三,低於德國和荷蘭。
對於法國而言,中國是其第四大貿易伙伴——僅次於德國、比利時和義大利——也其歐盟外第一大貿易伙伴。
中法在討論經貿時都強調「互補性很強」,中國需要法國的紅酒、化妝品、奢侈品和空客飛機,法國則需要中國的電子產品、日用消費品、新能源汽車等。
法國方面提前宣佈了習近平訪問的重點——習近平與馬克宏「討論的重點將是國際危機,首當其衝是烏克蘭戰爭和中東局勢」。
這可能與4月19日結束的G7外長會對中國輸俄物資「強烈關切」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