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血淚不能忘!大專生原住民族文化影音競賽《血染太魯閣》奪紀錄片類首獎

2018-09-25 15:54

? 人氣

教育部辦理第5屆「MATA獎—107年大專校院學生原住民族文化特色數位影音競賽」活動,並於25日舉行頒獎典禮。(教育部提供)

教育部辦理第5屆「MATA獎—107年大專校院學生原住民族文化特色數位影音競賽」活動,並於25日舉行頒獎典禮。(教育部提供)

為深化青年學子對原住民族歷史、文化的了解,教育部辦理第5屆「MATA獎—107年大專校院學生原住民族文化特色數位影音競賽」活動,並於今(25)日舉行頒獎典禮,40件參賽作品歷經初審、決審後選出14件入圍作品後,在今天公布紀錄片、非紀錄片2獎項的前三名得主。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其中紀錄片類首獎,由東華大學施延駿、謝至軒、林淑珍等同學們的《血染太魯閣》奪下,片中以1914年的太魯閣抗日事件為主軸,建構原住民族史觀,並透過訪談與日本文獻對話,凸顯外來殖民者以單一觀點詮釋原住民族歷史的謬誤,也印證原住民族口述歷史的要義。

評審團認為,《血染太魯閣》除敘述議題深刻、考察用心外,在拍攝與後製技術上也相當傑出,更融入漫畫元素,整體結構堪稱完美,深獲評審一致肯定。

飛魚海祭及鄒族獵人分別奪銀、銅獎

紀錄片銀獎則由師範大學陳曉雯、台北醫學大學顏麥尚的《Ma’orip 飛魚季節》摘下。《Ma’orip 飛魚季節》中,記錄當前花東海岸阿美族彰原與大俱來部落族人,在飛魚季節的生活,記錄海祭感謝祖靈保佑捕魚豐收的意涵,同時也點出女性族人在儀式過程的奉獻,同時悠悠道出原本以部落為主的海祭,已轉由鄉鎮公所舉辦,加上年輕人多已離鄉,不願返鄉從事傳統捕魚工作,部落的飛魚季,只剩老人家在「ma’orip」(意指用力生活)。

紀錄片銅獎則由中正大學田瑀、宋映萱、李宣萱等同學的團隊,以《上山走走 Biavovei》獲獎,紀錄鄒族獵人浦少光的故事,片中強調在獵人的場域裡,沒有所謂「征服大自然」,而是「上山走走」,並透過獵人現身說法,表達原住民族是在符合保育與土地正義的理念下進行狩獵,甚且部落也與林務局合作,不僅傳承部落文化,也兼顧主流社會的規範。

阿美族青年返鄉找答案 東華大學再奪非紀錄片類首獎

非紀錄片類首獎,由東華大學劉培琳、羅世民、盧宣雅、吳妍霖等同學團隊的《海‧子 Micelemay》拔得頭籌,描述一名從小生長在都市的阿美族青年,因為經常夢見過世的外公,而決定回到故鄉找尋答案,卻因不懂下海捕魚,而遭到族人嘲笑,並為此向族人學習捕魚技法,最終才領悟,原來是親人轉化為靈體來教導他大海的奧秘,與學習傳統捕魚技能。

銀獎則由台藝大學生林哲仲以《南澳味》奪下,本片以平地人「我」為第一人稱,敘述南澳鄉泰雅族金岳部落族人與食物賴以生存的故事,描繪族人產製小米醃肉、段木香菇、燻烤飛魚等的過程,不僅傳達金岳部落族人面對大自然與食物的感恩與珍惜,同時也透露出「食物不應只是食物」的概念,還可由此切入、理解部落的歷史、文化與認同。

抱回銅獎的,則是銘傳大學吳凡亦、李柏澔、義守大學李羽彤、玄奘大學張宇揚等同學的團隊,他們的《守護者的步伐 神木 雲端 瓦蛋》,描述林務局巡山員李正雄(瓦蛋)的故事,瓦蛋曾因緝捕「山老鼠」而遭報復射擊,也曾為了千年香杉遭鏈鋸而痛泣,更描繪他在十年歲月中,與妻兒聚少離多,每每思念親人,只能到「望妻崖」抒發憂愁的情懷。

而在頒獎典禮、發放獎金外,教育部也將自10月16日起,為得獎作品舉辦6場巡迴影展,於府中15、東華大學、逢甲大學、大仁科技大學等展點播出,並邀請創作團隊、指導老師與觀眾交流、分享心得,詳細放映資訊可於活動官方粉專查詢。​

喜歡這篇文章嗎?

吳尚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