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專輯《隱秘之戰》:30年前流亡海外的中國異議人士,竟然至今仍被北京追蹤

2024-05-13 11:26

? 人氣

;
 

「(三合會)當時控制了很多中國警察,」彼時在香港擔任情報官的尼格爾·因克斯特(Nigel Inkster)告訴BBC。這也使得三合會能夠協助這些人離開北京的藏身之地,越過邊境偷渡來到香港。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英美兩國只有在那些已經順利抵港的人需要確定下一步去哪裏時才會介入。

熊焱回憶起曾被一位他形容為「英國紳士」的人拜訪,該人從未透露姓名,但協助他處理文件。

「你最好去美國,而不是英國,」那人告訴他。幾天后,熊焱就抵達了洛杉磯。王超華也最終前往了美國。

為什麼不選擇英國呢?

前官員告訴BBC,英國不願接納天安門抗議者,因為他們很不願意在1997年香港移交前激怒中國。英國在1984年簽署了一項協議,但五年後的天安門廣場事件引發了有關香港未來的種種難題。

彭定康擔任香港的最後一任殖民地總督。(攝於1996年)
彭定康擔任香港的最後一任殖民地總督。(攝於1996年)

在1992年,就在熊焱抵達香港的幾個星期後,前保守黨內閣部長彭定康(Chris Patten)成為香港的最後一任總督。彭定康表示,他決心在香港引入更多民主制度,希望民主能在香港主權移交後持續下去。彼時他宣佈了旨在擴大選舉中的選民基礎的香港民主改革方案。

對於這些改革,不僅中國領導層反對,倫敦也有人不希望因此激怒北京。

現任上議院議員的彭定康爵士告訴我說:「我的主要責任是努力讓香港人民有最好的機會繼續生活在自由和繁榮中,並在1997年之後繼續如此。」他又告訴BBC,他對黃雀行動有所了解,但並未參與其中。

不願意讓異議人士來到英國,以及一些人對彭定康在香港推行改革的憤怒,都關乎到一個從1990年代到現在仍然重要的核心問題:在避免激怒中南海與面對中國的崛起之間,西方應該走多遠,尤其是在人權和民主等價值觀方面?

黃雀行動在1997年7月前的那個雨夜結束,從此香港成為中國領土。在接下來的幾年裏,彭定康一直努力維護的自由得到了保持。但在過去的十年中,中國在習近平的領導下走向了更加威權主義的道路,並試圖使香港加入了這條道路。

,
 

中國的海外影響力

熊焱後來獲得美國國籍,過上了標準的美國生活。他加入了美國陸軍,擔任過伊拉克駐軍的軍中牧師。他可能一度認為中共的手伸不到他在美國的新生活,但他錯了。

2021年,他決定競選公職。他參加了紐約第一國會選區的民主黨初選。

在競選活動中,熊焱開始注意到一些奇怪的事情。陌生車輛跟蹤他,凌晨三點潛伏在他住所外。在競選活動中,有人試圖阻止他發言。

當美國聯邦調查局來找他談話時,他才知道這其中的原因。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