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論壇》曝企業被客戶逼著「台灣+1」 杜紫軍籲重視相關困境

2024-05-19 09:10

? 人氣

前行政院副院長杜紫軍18日出席長風基金會「從『中國+1』到『台灣+1』:我們要如何因應挑戰?」論壇。(陳昱凱攝)

前行政院副院長杜紫軍18日出席長風基金會「從『中國+1』到『台灣+1』:我們要如何因應挑戰?」論壇。(陳昱凱攝)

中共對台軍事威脅大幅上升,引起國際企業提出「台灣+1」策略,尋找台灣以外的避險之地,前行政院副院長杜紫軍18日在長風文教基金會突破論壇表示,「台灣+1」現象在業界已存在一年多,客戶要求台灣企業必須在台灣以外的地區出貨,資金、運輸、倉儲方面都會遇到困境,但外界卻顯少關注到這個問題。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長風文教基金會今日舉辦「從『中國+1』到『台灣+1』:我們要如何因應挑戰?」突破論壇,並邀請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經濟中心主任劉大年、印刷電路板協會理事長李長明、工具機暨零組件公會理事長陳伯佳、中研院政治學研究所研究員冷則剛與談,另有前行政院長江宜樺特別出席,透過產官學三方的討論,分析台灣在中美貿易戰與兩岸地緣政治下,應對經濟困境的辦法。

地緣政治危機促「台灣+1」 江宜樺籲應重視對產業影響

江宜樺指出,「中國+1」概念並不陌生,跨國企業在美中貿易戰之後,紛紛在中國大陸以外的地區,尋找新生產基地或供應據點,此現象已維持很幾年,但近期業界卻感受到新現象,也就是「台灣+1」的出現,很多產業或公司,希望企業在台灣以外的地方,尋求生產基地或供應商。

江宜樺表示,「台灣+1」除了是台灣產業向外拓展的機會,也可能是外資對台灣地緣政治風險的考慮,如此一來,可能導致原本要到台灣設廠的外資,轉移到其他地區投資,或使台灣就業發展機會萎縮,因此「台灣+1」對於台灣產業及經貿變動的影響應該獲得重視。

「台灣+1」現象存在已一年 杜紫軍:業界心知肚明卻很少討論

「這個現象過去一年在業界已經心知肚明,但外界卻很少討論。」杜紫軍則分享,他在一些公司當獨立董事時,一年多前就遇到公司必須到海外設立發貨倉的狀況,因為客戶要求公司必須在台灣以外的地區出貨,但公司生產基地只在台灣,要到國外設廠也並不容易,所以公司只好在海外設立發貨倉庫。

至於客戶要求公司在海外發貨的原因,杜紫軍說明,當台灣面臨不能順利出貨的情況時,如果公司要維持一定的時間發貨,就必須有相當的存貨在發貨倉,若客戶要求至少要有6個月的正常發貨,代表公司必須把6個月的量都存放在海外,資金、貨品、倉儲、運輸各方面都會是問題,並非公司要這樣做,而是被客戶逼著「台灣+1」。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詠晴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