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進嘉觀點:受監護處分的精神病患脫逃,不宜過度污名化

2024-06-02 06:30

? 人氣

作者認為全力推動建立『司法精神醫院』,並全盤檢討收治機構的安全維護問題,才是針對問題的解決方案( 圖 / Mr Bodin@youtube )

作者認為全力推動建立『司法精神醫院』,並全盤檢討收治機構的安全維護問題,才是針對問題的解決方案( 圖 / Mr Bodin@youtube )

近日,一位在基隆某精神專科醫院接受監護處分的簡姓男子從醫院脫逃,由於其係因精神病症狀犯下殺人未遂案件,被判刑三年、監護處分五年,所以逃脫後,除地檢馬上發布通緝外,媒體大肆報導,北北基宜政府更發布校園暫停開放的新聞,一時風聲鶴唳。所幸,三天後簡姓受監護處分人已在新莊被逮捕。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身為精神科醫師對於上述事件,有話要說。

首先,各種研究顯示,社區的精神病患者,暴力並沒有比一般人口高。只是,精神病患急性發病時出現的暴力攻擊,有時很驚悚、也很容易被媒體放大報導來吸引大眾的眼球。這樣的報導,只會更加重社會大眾對精神病患者的污名化,增加精神病患者接受治療、走向復健之路的障礙而已,絕對不是一個理性社會所應為。

筆者可以了解一般社會大眾、尤其是學生家長對學童安全的擔心。尤其該脫逃的簡姓受監護處分人,曾在去年犯下無端暴力攻擊案件。但,民眾可以害怕、家屬可以擔心,媒體有管道、也有責任去尋求專業人士的意見、再做務實報導,而不是一直跑馬燈播放去年一月的犯罪影片。政府可以提醒民眾、也可以暫停校園關閉,但在措辭上應該要更中立。如台北市政府教育局的新聞稿所載,「受監護處分人患有思覺失調症具有精神病例及有攻擊性......」。筆者要說的是,一個思覺失調症患者去年一月發生暴力攻擊,不代表他“現在那麼可怕”,尤其他已經接受治療了!

更細一步分析,簡姓受監護處分人係曾有攻擊行為的思覺失調症患者,故其再度出現暴力攻擊,確實會比一般思覺失調症患者高。但,這不代表簡姓受監護處分人“隨時”會出現暴力。因為簡姓受監護處分人的暴力攻擊係發生在去年一月,犯後曾被羈押於看守所(有接受治療),去年八月判決出爐時,曾記載簡嫌經監所內治療後,精神狀況好很多。再加上今年三月至基隆某精神專科醫院監護處分,必然會繼續接受藥物等治療。故,即使簡姓受監護處分人於去年一月時,因精神病症狀(魔鬼指使)導致犯下殺人未遂罪,不代表他一逃出醫院,精神病症狀就“馬上”惡化、而會“馬上”出現暴力的行為。這可以由簡姓受監護處分人脫逃後,可以很快找到工作、並被老闆安排宿舍,得到證明:他在接受治療後,精神狀況已穩定,職業功能、社會功能也恢復的不錯。

所以,類似簡姓受監護處分人的暴力,係因精神病症狀影響所致者,只要治療改善其症狀,暴力風險自然就降到很低很低。由此可見,對這些精神病人的暴力預防,重點在於治療、在於有效的治療、在於持續有效的治療,而不是將他們當成洪水猛獸一樣防範、隔離或者長時間地拘禁!

其實,這個事件另一個該檢討的是:接受精神病患監護處分的收治機構是否足夠?是否能勝任?是否有足夠的人力戒護?還是(在那ㄧ種狀況下)法務部可派人協助醫院戒護?甚至於監護處分是否得到良好的精神醫療、復健?受監護處分人後續如何與社區銜接等議題。

還好,新任法務部長鄭銘謙對本案件的看法是,「希望能全力推動建立『司法精神醫院』,並全盤檢討收治機構的安全維護問題」,這才是針對問題的解決方案。個人期待鄭部長能說到做到。

*作者為精神科醫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