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玓觀點:誠實卻痛苦,哀愁而美麗— 《不夠善良的我們》

2024-06-01 06:20

? 人氣

《不夠善良的我們》劇照。(取自臉書)

《不夠善良的我們》劇照。(取自臉書)

(本文一開頭就劇透,請斟酌閱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看完《不夠善良的我們》,眼淚都還沒乾,但我急著想要許三個願望。

第一個願望:可不可以讓Rebecca(張怡靜)不要死!反正劇情裡面不是也經常做夢做到像真的,或者是真的但是又像在做夢嗎?或者,至少讓她真的有跟何瑞之見面然後還真的有做些什麼。

(好啦我知道這個願望從劇情上來說不合理,而且很幼稚,也很任性)

第二個願望:我知道現在在台灣拍劇,置入性行銷很難避免,但可不可以少一點點呢?一點點就好?因為真的多到干擾看劇的程度。

(這個願望很卑微但很合理吧)

第三個願望:導演徐譽庭可不可以剪一個新版本,是從頭到尾都沒有簡慶芬的獨白的?我想我會很愛很愛這個版本。

(這個願望最任性,但真的是誠心的建議)。

許完願之後,再來好好談一下我的觀劇心得。

從程又青到簡慶芬

從一開始,《不夠善良的我們》就讓人無法不想到十三年前的《我可能不會愛你》。

在那個「偶像劇」還是電視戲劇中道的時代,徐譽庭編劇、瞿友寧導演的《我可能不會愛你》,不僅創下收視熱潮,也在當年度的金鐘獎幾乎橫掃所有大獎。那時候,好像大家都跟程又青(林依晨飾演的女主角)、李大仁(陳柏霖飾演的男主角)很熟;當然,他們之間愛情的結局,也成了眾人關注的焦點。據說,完結篇那一集的平均收視率將近6,最高將近7,這在當時可是一個嚇嚇叫的數字。

十三年後的《不夠善良的我們》裡,林依晨再度登場,而且一開始的獨白,跟《我可能不會愛你》的開場方式幾乎一模一樣。雖然角色名字改成了簡慶芬,但幾乎是把現實時間搬過來,她彷彿就是《我可能不會愛你》裡30歲的程又青到了四十歲出頭的寫照。當時,三十歲就被「初老」的說法嚇壞,對年齡和愛情歸宿焦慮到不行的程又青,到了四十三歲,有了老公有了小孩,有了「看似」穩定的歸宿,也真正到了「初老」階段,她,過得好不好呢?

當然,簡慶芬的角色設定,在性格上跟程又青並不完全相像,她的老公(何瑞之,賀軍翔飾演),也不是大仁哥的復刻。但是如果從描寫女性心境與處境的角度來看,《不夠善良的我們》可以說就是《我可能不會愛你》的續篇。

不過,我感覺到,兩部劇所描寫出來的女性,並不只是女主角單純地從三十歲長大到四十歲而已,因為成長的不僅是角色,徐譽庭作為創作者(這次不僅編劇,也自任導演),從《我可能不會愛你》到《不夠善良的我們》也變得不一樣了。

女人的哀愁

從《我可能不會愛你》開始,徐譽庭就展現了她精準掌握當今都會女性心境的功力,那些敏感、多疑、妒恨和各種慾望,都在她筆下的人物性格和行為中自然流動。尤其是通過細節──那些小動作、小心機、小事件,讓人感受格外的寫實。看她寫的故事,總會不時出現:「對耶,就是這樣!」或「會喔,我也會這麼做!」的感覺。

不過,或許是當時偶像劇的總體氛圍,也或許是因為她當時就是這樣看待30歲的都會女性,《我可能不會愛你》多少還是給人一種太「粉紅」的感覺,特別是反映在李大仁──而不是程又青──這個很多女性從十五歲到三十歲都期待遇見的理想暖男身上。當然,這份粉紅感,毫無疑問是當時《我可能不會愛你》受到觀眾熱烈迴響的主要原因。從這角度來看,粉紅感非但不是問題,反而是必要。

但或許是逐漸改變了,也或許是終究想要表達自己真正想表達的,徐譽庭顯然並不滿足於這個描寫女性的版本。一個很值得觀察的轉折點是2016年播出的《荼靡》。《荼靡》是資深導演王小棣打造的「植劇場」系列之一,徐譽庭編劇,王小棣親自執導。

劇中主角鄭如薇(楊丞琳飾演),同樣是一位在事業和愛情裡努力奮鬥的三十多歲女性,但全劇以A、B兩種人生方案交織的敘事,不僅呈現出女性在這個生命關鍵階段的困難處境,更是凸顯出人生在各種重大選擇當下的矛盾心境:「如果當初不是這樣,後來會怎樣呢?」

於是徐譽庭再次精準地捕捉到這個階段女性(當然男性其實也是,不過在表現上會有差異)最害怕的事情,也就是「選擇」──要不要結婚?要跟誰結婚?要不要換工作?要換什麼工作?──但這次她顯然不想再製造粉紅泡泡來包住這些問題了。或許也是因為這樣,《荼靡》沒有像《我可能不會愛你》造成收視轟動(當然還有其他原因,這裡暫且不細論),但其實是值得慢慢欣賞和品味的故事,楊丞琳的表演也很精采。

而到了《不夠善良的我們》,徐譽庭不只是把她筆下的女主角年齡一下子推進十歲,也大幅推進了對女性描寫的深度。這次她沒有使用A、B方案並陳的超現實手法,而是設計讓兩個女人生命和選擇的不斷交錯糾纏(另外一位是許瑋甯飾演的Rebecca),既互相較勁,又互相映照,產生了類似A、B方案的交錯敘事效果,以此更加直面女性的困境,。

某個意義上來說,徐譽庭的劇本進化到了真正為女性而述說的境界,她讓女性意識真正佔據了故事的核心。簡慶芬和Rebecca表面上是為了爭奪何瑞之而鬥了十幾年,但其實她們更在乎的是對方,對方在自己生命中比任何男性都還重要。這個設定不僅讓她們最後化敵為友(或亦敵亦友、非敵非友)的轉變合理而且動人;也可以說,簡慶芬和張怡靜雖然個性和行事不同,但她們也等於就是各自的另一個版本的自己(所以兩人生日同一天的最初設計,是有意義的)。

女人最在意的,首先是另一個女人,第二則是自己。簡慶芬和張怡靜最後原諒了對方,也等於就是放過了自己。至於男人,不管是好男人還是爛男人,其實都不是那麼重要,或至少不是女人生命的主導力量。傳統的異性戀框架製造的神話──男人和女人是對方各自的另一半,在這個故事裡完全被瓦解了。女人的另一半,還是女人。

不過,當對人性的描寫愈來愈深刻的時候,放到通俗戲劇的場域,也得面對觀眾反應的考驗。

移除粉紅泡泡之後

觀察身邊女性觀眾對的反應,大多也都覺得《不夠善良的我們》在捕捉女性心境上做的很好,尤其是後半段兩個女人之間的複雜情誼和互動。不過也有很高比例的人覺得,對於兩個女主角的某些想法或決定,並不是完全理解。

我推測,會發生類似反應的原因,正在於徐譽庭在這部劇中四十歲女性的描寫,是非常合理的寫實,也因此不會是一般通俗劇裡想當然爾或刻板的設定,對於還沒有經歷四十歲左右的年齡、婚姻、上有老下有小的多重壓力的年輕觀眾來說,也就比較難產生共鳴,或至少感受不會那麼深刻。

舉個例子,在第二集裡,跟Rebecca同一個聯合辦公室的前輩秦姊(劉若英客串演出),提醒她要儘早規劃中老年時的財務時,有幾段對話:

 怡靜:「我至少可以選擇不喜歡的案子我不要接啊!」

  秦姊:「那是你現在啊,你五十歲的時候怎麼辦?那些弟弟妹妹都上來了。」

(這是對中年人最可怕的提醒之一!)

  秦姊:「你五十歲到八十歲的錢你存夠了嗎?」

  怡靜:「…」 

  秦姊:「我告訴你喔,起碼兩千萬。」

(多麼具體明確的財務門檻壓力!)

  「不過我又沒有小孩。」

  「那就更沒有的指望了。」

(原本想做最後的辯護,卻還是再被打一槍!)

這場戲裡的對白,我想不管什麼年齡層的觀眾應該都懂,也多少可以感受到Rebecca的壓力;但我也相信,唯有四十歲以上的人,才能切身感受到秦姊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論點,都那麼有說服力,都那麼像針、像刺、像刀一樣,一回又一回地刺向你的肌膚,你的心臟,你的大腦。

另外一個很可能引起觀眾不解,卻很值得討論的情節,是簡慶芬的「外遇」。我把外遇括弧起來,是有原因的。

那個發生在第六集的事件,有點意外,但也不意外。簡慶芬因為某種執拗,堅持把重病的婆婆接回家自己照顧,但其實是做給何瑞之看的,只是他卻不領情。簡慶芬做了一個把自己和婚姻都逼到懸崖的決定,婆婆過世之後,婚姻並沒有因此回到她想要的軌道上,反而是直接掉下懸崖了。在這個狀況下,她必須採取更激烈的動作──不確定是要挽回何瑞之,還是要挽回自己。

但在我看來,簡慶芬或許並沒有真的跟那個醫生上床。那一場戲,其實是夢。某天晚上,看到(不曉得已經第幾次)醉醺醺回到家的何瑞之,簡慶芬拿了杯水給他,何瑞之卻說出了她最不想聽到的話「謝謝」(而且還說了兩次!那兩個字太客氣以致於根本是一種負面訊息),也終於逼得她下重手:「我跟別人上床了」,其實只是把夢到的事情拿出來試探或氣他,沒想到,何瑞之的回應是:「爽嗎?」雖然說,聽到這種事情的老公會有這樣的回應,也不算太奇怪;只能說,當這些事情和話語一說出口,就是覆水難收了。

年輕女性觀眾或許很難理解簡慶芬的舉動,但如果仔細體會她從一開始到後來為這段關係所付出的,或許就可以多少感受這幾場戲所持續累積出來的簡慶芬的壓力和痛苦,其實無論她是真的還是假的外遇,都是掉下懸崖之前的掙扎。而當丈夫是這樣的反應時,外遇是真是假又有什麼差別?

在這個關鍵的情節裡,徐譽庭的劇本既精采又殘忍;更令人讚賞的是,這次她自己來導演,把簡慶芬和何瑞之的內在以及關係中的糾結,鋪陳得充滿張力又節制。在那一場戲中,兩個受傷的靈魂互相折磨,雖然是在昏暗客廳中短短的、冷漠的對話,卻讓人感覺像是一片烈燄當中刀刀見骨的生死對決。

成熟又美麗中的遺憾

徐譽庭在《不夠善良的我們》之中處理中年人的婚姻和感情問題的手法,讓人想起2019年諾亞·包姆巴赫導演的《婚姻故事》(Marriage Story),一樣的驚心動魄又充滿對角色的同情。不過,最精采的,還是兩個女人之間的互動,這也要歸功於兩位女演員林依晨和許瑋甯的表演。

林依晨從《我可能不會愛你》之後首次回歸台劇,這段期間結婚、生女,演技顯然也有持續精進。簡慶芬活潑的那一面,是我們以前認識的林依晨,這個部分,她駕輕就熟。但簡慶芬的另外一面,心機、多疑、執拗又脆弱,林依晨也充分掌握。

有兩場戲我的印象特別深刻。第六集前段,閃回何瑞之對簡慶芬求婚的情節(其實根本沒求婚,只是拿出戒指),慶芬看到戒指,驚訝(居然!)、歡喜(好想要!)、苦惱(這麼不浪漫?)、猜疑(戒指太小,是不是本來要給Rebecca的?)……可能有超過十種情緒和念頭在瞬間交雜,最後化作一個又哭又笑,不是哭也不是笑的奇怪表情,林依晨的表演令人讚嘆。

另一個是在第五集,簡慶芬和何瑞之的關係出現危機,她還懷疑老公根本跟舊情人牽上了線。就在看到Rebecca的社群上非常可疑的貼文,簡慶芬準備留言要攤牌回擊之際,何瑞之正好也傳來訊息,向她低頭認錯。兩種互相矛盾的訊息和感受就像兩列高速行駛的火車迎頭對撞,一次、兩次、三次,簡慶芬的眼淚終於忍不住潰堤,在公車上一群陌生人圍繞下,痛哭起來。那個痛楚,隔著螢幕都能感受到十分。

而飾演Rebecca的許瑋甯,自從2015年的《麻醉風暴》之後,就讓人明顯感覺到她在演技上的成長,努力突破外表亮麗的框限,演出的角色厚度也持續增加。而且近年許瑋甯在電影和影集的演出頻率比林依晨高很多,在《不夠善良的我們》中有精采表演,似乎比較不那麼讓人意外。不過,許譽庭劇本塑造的Rebecca,情感層次豐富而且持續變化,表演難度很高,但許瑋甯都hold住了,絕對不簡單。

尤其是面對年輕弟弟的追求(于向立,柯震東飾演),那種想要淡然又沒辦法淡然,想歡喜接受卻又覺得自己好像不值得的矛盾,許瑋甯完全掌握。至於生病後的情節,可以感覺到許瑋甯放開美貌的虛殼,放鬆自己,也放鬆了Rebecca。儘管病痛纏身,死亡將近,但她更直面自己的內心,一面接受簡慶芬的陪伴,一面也不再壓抑對她的恨與氣;這時已經不是逞勇爭鬥,而是誠實。

至於兩位主要男演員賀軍翔和柯震東,在徐譽庭的調教下,也比以往多有突破,但比起兩位女演員,就沒那麼需要多提了。倒是攝影、燈光、美術,以及容易被忽略但我覺得做的很好的剪輯,當然還有存在感很強的蔡健雅的配樂和歌曲,都在水準之上,應該也要肯定。

最後,除了文章一開始提到的三個願望,其實我後來還有想到一個願望,也很任性,但同樣誠意,希望劇組可以聽到。

我的願望是:等到金鐘獎報名時,劇組不妨讓林依晨和許瑋甯分別報名女主角和女配角。雖然可能會有點委屈許瑋甯,但是總覺得這是粉絲私心覺得兩全其美的辦法,既不用看到同劇的兩個女演員互相競爭(像前年的《華燈初上》那樣),也增加她們的獲獎機率。雖然說,到那之前應該還會有其他有競爭力的女演員出現,但是至少到目前為止的台劇之中,林依晨和許瑋甯在《不夠善良的我們》裡的表現,絕對值得演技獎項的肯定。

*作者為影視文化評論者,更多魏玓的影視文化評論請見Medium粉絲專頁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