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或許是當時偶像劇的總體氛圍,也或許是因為她當時就是這樣看待30歲的都會女性,《我可能不會愛你》多少還是給人一種太「粉紅」的感覺,特別是反映在李大仁──而不是程又青──這個很多女性從十五歲到三十歲都期待遇見的理想暖男身上。當然,這份粉紅感,毫無疑問是當時《我可能不會愛你》受到觀眾熱烈迴響的主要原因。從這角度來看,粉紅感非但不是問題,反而是必要。
但或許是逐漸改變了,也或許是終究想要表達自己真正想表達的,徐譽庭顯然並不滿足於這個描寫女性的版本。一個很值得觀察的轉折點是2016年播出的《荼靡》。《荼靡》是資深導演王小棣打造的「植劇場」系列之一,徐譽庭編劇,王小棣親自執導。
劇中主角鄭如薇(楊丞琳飾演),同樣是一位在事業和愛情裡努力奮鬥的三十多歲女性,但全劇以A、B兩種人生方案交織的敘事,不僅呈現出女性在這個生命關鍵階段的困難處境,更是凸顯出人生在各種重大選擇當下的矛盾心境:「如果當初不是這樣,後來會怎樣呢?」
於是徐譽庭再次精準地捕捉到這個階段女性(當然男性其實也是,不過在表現上會有差異)最害怕的事情,也就是「選擇」──要不要結婚?要跟誰結婚?要不要換工作?要換什麼工作?──但這次她顯然不想再製造粉紅泡泡來包住這些問題了。或許也是因為這樣,《荼靡》沒有像《我可能不會愛你》造成收視轟動(當然還有其他原因,這裡暫且不細論),但其實是值得慢慢欣賞和品味的故事,楊丞琳的表演也很精采。
而到了《不夠善良的我們》,徐譽庭不只是把她筆下的女主角年齡一下子推進十歲,也大幅推進了對女性描寫的深度。這次她沒有使用A、B方案並陳的超現實手法,而是設計讓兩個女人生命和選擇的不斷交錯糾纏(另外一位是許瑋甯飾演的Rebecca),既互相較勁,又互相映照,產生了類似A、B方案的交錯敘事效果,以此更加直面女性的困境,。
某個意義上來說,徐譽庭的劇本進化到了真正為女性而述說的境界,她讓女性意識真正佔據了故事的核心。簡慶芬和Rebecca表面上是為了爭奪何瑞之而鬥了十幾年,但其實她們更在乎的是對方,對方在自己生命中比任何男性都還重要。這個設定不僅讓她們最後化敵為友(或亦敵亦友、非敵非友)的轉變合理而且動人;也可以說,簡慶芬和張怡靜雖然個性和行事不同,但她們也等於就是各自的另一個版本的自己(所以兩人生日同一天的最初設計,是有意義的)。
女人最在意的,首先是另一個女人,第二則是自己。簡慶芬和張怡靜最後原諒了對方,也等於就是放過了自己。至於男人,不管是好男人還是爛男人,其實都不是那麼重要,或至少不是女人生命的主導力量。傳統的異性戀框架製造的神話──男人和女人是對方各自的另一半,在這個故事裡完全被瓦解了。女人的另一半,還是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