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二十四日,中秋節這一天,是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對中國價值兩千億美元的商品提高關稅的生效日,中美貿易大戰第二輪正式開打。
此時,中國中遠海運集團收購香港東方海外公司,間接成了高雄港碼頭的經營者之一,引發「中資木馬入侵高雄港」爭議,也再次把中資議題拉高至國安層次。
來台中資額度低調回升
二○一六年,蔡英文政府上任後,台灣與中國的關係降至冰點,政治降溫,外交升高對立,不僅來台遊客驟減,兩岸經濟活動也低調許多。不過,即使政治上劍拔弩張,中資仍然沒有放棄「投資台灣」。
根據投審會統計,從○九年開放中資可來台投資後,截至今年八月止,中資投資金額為二十一億美元(約六三○億元新台幣),投資件數有一一一八件,投資項目主要集中在批發零售業與電子零組件製造業。
即使小英政府上台後的一六年與一七年,中資來台投資都還有二.四七億美元與二.六五億美元,比最高峰的一三年僅少了約三成二。一八年一月至八月投資額約一.五億美元,跟去年同期相當,投資受到政治因素干擾不像旅遊業大,只是中資登台不再大肆宣傳罷了。
這九年間,中資無所不投,投資台灣餐飲業、電動巴士、批發零售、軟體遊戲公司等,還收購了清潔劑品牌妙管家與按摩椅品牌富士(FUJI)。
但中資身分畢竟太過敏感,不少中資化身成港資或新加坡資金來台,例如從事汙水處理、北京控股透過香港上市的北控水務,與力麒建設合資的山水林在台灣股市上市,拿到多個綠色執政縣市的水汙染處理廠工程;中國最大快遞公司順豐速運,也以港資名義來台;中資肖建華也以港資名義收購了日盛金,突破台灣金融防線。
中資來台最轟動的投資,莫過於一五年中國「半導體國家隊」清華紫光集團挾千億資金,要來台入股矽品、力成與南茂三家IC封測大廠各二五%。但紫光動作過大引發國安議論,因而這三大案在一六年底全遭投審會否決。
買不到你公司,就直接買你的人
高科技是中國近年來最重視的產業,以高科技著稱的台灣,中國當然不會放棄。既然拿錢投資台灣不成,乾脆就在台灣境外或移到中國境內合作,像是南茂就出售子公司上海茂微電子五五%股權給紫光集團;中國連接器龍頭立訊,則是以港資的身分來台投資宣德、美律與康控,成為台灣電子產業最有力的中資。
然而,隨著兩岸關係愈來愈緊張,也影響中資投資台商意願。以觸控面板大廠宸鴻(TPK)為例,原本在去年三月宣布要與中國觸控面板大廠歐菲光交叉持股,今年四月這樁結盟案卻破局。資金挹注台商,似乎不再是中資的選擇。
中資企業改變了策略:直接挖高科技人才。早在六年前,台灣半導體工程師就成為國外科技公司覬覦的獵物,尤其是中國。當時台灣半導體協會常務理事、鈺創科技董事長盧超群,就曾憂心忡忡地要政府重視人才外流的狀況。
近幾年,中國更加大挖角台灣高科技人才的力道。台塑集團總裁王文淵在今年四月接任工總理事長的典禮上焦慮地說,在兩年間,台塑旗下的兩家記憶體大廠南亞科與華亞科分別被中國挖走四十八位高科技人員及四百多位工程師。中國企業砸錢挖角的力道令人心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