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什科一家也有可能離開哈爾基夫。「但爸爸不走,我也不想走,」他難過地說道,儘管哈爾基夫不斷遭到炮擊,他還是想留下。「我在這裡生活了九年,」薩什科說,他出生在哈爾基夫,雖然也去過其他城市,但卻都不喜歡。 「在外面的時候我總是想家。」他強調道。
薩什科的父親謝爾蓋·安東諾夫送兒子來地下學校上學。他在教室門口站了一會兒。「這對孩子們來說真是件好事,」他微笑著說道,一邊給坐在桌前的兒子拍了張照片。
班裡的另一名學生耶戈爾是媽媽送過來的。他的父親和哥哥都在烏克蘭軍隊,在前線。「我非常難過」,耶戈爾回憶起得知他倆都必須參軍入伍的那一天。「我希望戰爭結束,」他一邊說一邊跑向他的同學。課間休息時間到了。與同學在一起能讓他短暫地從悲傷的情緒中解放出來。
「哈爾基夫可能是最堅強的城市」
地下學校的課一直到下午才結束。突然,又一枚俄羅斯飛彈襲擊了該市。一幢居民樓被擊中,三人死亡,超過三十人受傷。教師娜塔莉亞·施韋茨說,俄羅斯的襲擊無休無止,「這對我們來說是持續的壓力。但我們會堅持下去。留在哈爾基夫是我們的決定。這裡是我們的家。」
哈爾基夫市中心升起一股黑色濃煙。人們遠遠望了望,又繼續穿行在街道中。花壇裡精心培育的鮮花爭奇鬥豔,其芬芳與洋槐盛開的香氣糅合在一起,彌漫在空氣之中。曾經被炸的房屋窗戶和屋頂已被人們用膠合板修補好。「這座城市一邊在遭受炮擊,一邊就在被重建。哈爾基夫可能是最堅強的城市,」當問到為什麼不想離開時,薩什科這樣說道。
「烏克蘭曾有4800萬居民,但300到500萬人已經離開了,」薩什科悲傷地說道。俄羅斯對哈爾基夫的炮襲奪去了數百平民的生命。
「俄羅斯殺害了他們」——一塊紀念在這場戰爭中遇難兒童的紀念碑上這樣寫道。紀念碑旁擺放著毛絨玩具和鮮花。
僅幾日後,俄羅斯再次用10枚火箭彈襲擊哈爾基夫,造成7人死亡,其中包括兒童圖書印刷廠的員工。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責任編輯:李忠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