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設計工作超過二十年,她出版了二十週年作品集《朗然小徑》作為一個里程碑;剛開始接案的五、六年,她拒絕的案子比接案多,只要碰到牴觸她原則的業主,她會說:「我又貴原則又多、又直接又囉嗦,講話很衝、又很慢,你隨便找個設計師都比我好,我們還是不要合作,然後我就會走人」。業主通常很錯愕,但她不想浪費彼此的時間,自認說的是事實,只是實話通常不太好聽。儘管如此,排隊等她設計的仍大有人在,案子已排到2028年。
隨著年紀增長,她現在不會那麼直接,而會多一分體諒,現在要找王采元設計平均要等兩到四年,往往業主已等待一年才開始談,卻發現雙方不合適,她會提供友善諮詢,協助業主找到更適合的設計師。
原是天文迷 大四毅然決定從物理系轉行
二十年走出屬於自己節奏的朗然小徑,一開始卻是在唸大四時苦思、放棄熱愛的天文轉行的結果。王采元從高中起就瘋狂愛上天文,想做天文學家,如願考上台大物理系;大三時參加天文營,卻看見如果要走這條路,日後的生活勢必與理想有衝突。若日後出國唸到博士、博士後,通常需要十年,與家人關係緊密、重視家庭的她想著,到時若家裡發生什麼事,一定無法原諒自己,才二十出頭歲的她想得很遠,「做物理研究很開心,卻跟個性有衝突,勢必會發生中年危機。」
為此她去打坐、內觀,看見自己的好強與我執:喜歡物理,一部份是因為大家都認為長相清秀的女生物理一定不行,她想證明自己可以。她自問是否要因好強而賠上一生?「不值得!內觀出來後,我確定跟父母說,不考物理研究所了,我要轉行!」
不唸物理,她的第二喜歡就是建築,自小她就跟著學建築的父母親在古宅子裡轉,決定轉行時她的父親在華梵大學建築系教大二的設計課,她決定到爸爸的課上旁聽自學。
「我爸爸很錯愕,他是很嚴格的老師,說我不是華梵的學生,沒有資格參加評圖,得等所有學生報告完了,剩多少時間才輪到我報告。室內設計和建築有太多基本功,我對自己的基本要求是,以加倍練習和努力把圖學強化起來,如比例分割作業要教六十張,我就畫一百二十張;我得隨時準備好,(前面的報告)隨時結束,我隨時就得上場,在這種極端訓練下,我被訓練得很好,旁聽完一年,我製作了一本作品集,接到人生第一個案子。」
從此,她開始一邊旁聽自學,一邊獨立接案、設計監工的日子。
一路走到現在絲毫沒有後悔,她慶幸自己的每一個決定、守護了初衷,如果再來一次也會選擇先唸物理系。「物理的訓練是思考邏輯和對世界的態度,過程和結果同樣重要。曾有朋友架構了一個完整的體系用來解題,後來雖然答案錯了,教授仍給他超過一半的分數,原來這就是科學精神!當一切合乎辯證過程、分析推理邏輯都合乎架構,即便最後是錯,仍然有價值;物理學界就是一再重複這過程,從牛頓力學到後來發現的量體力學,都是不斷辯證、推理再推翻,整個過程非常美,給未知和真理留了很大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