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有許多家族企業因未有良好的傳承計畫與機制遭受外人的覬覦,進而引發經營權之爭的案例層出不窮。然而來自外部人的威脅對家族來說固然是危機,但深究其主因往往來自於家族本身是否有永續傳承的意識與具體作為。為了協助家族瞭解這些關鍵議題,並思考如何應對,KPMG安侯建業於12日舉辦【傳承的挑戰:家族企業經營權的博弈】研討會,特別邀請永佳捷董事長許作名、義守大學企管系教授鍾喜梅、KPMG安侯建業家族辦公室主持會計師洪銘鴻、KPMG畢馬威財務諮詢執行副總經理莫士緯一起探討此議題。
KPMG安侯建業執行長施威銘於致詞時指出,運用外部力量,往往是企業在逆境中尋得反敗為勝的方式之一,但當企業本身治理結構薄弱、經營不佳或是資產價值高等因素時,就有可能接續引起外人覬覦。面對可能的風險,事前須透過治理架構的健全化,以及經營權、所有權及控制權的妥善安排,方能防患於未然。
從永大、東元、大同到泰山,台灣家族企業傳承失敗案例多
許作名表示,不管是永大、東元、大同、泰山等經營權大戰等都是商界或學界熱門討論的案例,從案例中可以看出,家族企業的傳承核心大事首重財產繼承與分配,其次才是家族企業誰來治理。他並以BMW 家族成功為例,強調所有權與經營權應分離。在家族企業治理機制方面,他認為,應效法歐美許多百年家族大企業集團的作法,建立家族憲法、成立家族辦公室並且避免股權分散與訂立信託契約。
鍾喜梅指出,家族企業的成長歷程,多數是透過創業者與其家族成員的參與,逐步在所設定產業領域中奮鬥與茁壯。隨著企業的成長與壯大,以及家族代際及人員的增長,家族與企業這兩個實體的目標不一定能相互平衡。然家族企業是家族與企業實體的集合體,故家族企業的運作涉及家族與企業兩造目標的平衡與協調。因此,討論家族企業的治理,必然牽涉家族與企業兩造目標與其利害關係人利益平衡問題。
洪銘鴻提到,家族企業永續與傳承,首重所有權與經營權明確劃分,方能凝聚家族力量並避免衝突,實務上通常會透過像是閉鎖型公司或信託架構的設計,能夠限制股權轉讓,避免外人干預及明確化經營管理權。然而,他指出,家族傳承之所有權與經營權配置或資產分配有許多適合的工具可以安排,但實務重點都應在家族是否能形成一致的意見、凝聚共識。若是意見能整合,則可再針對各項傳承目的評估不同工具設計與架構調整安排而提高傳承綜效。但若是意見未能良善整合,則至少必須設計資產保全與企業永續的控制機制,而非單純作資產或所有權的分配,才能在家族成員不同意向間取得平衡。
針對家族企需要尋求外部投資者時,KPMG畢馬威財務諮詢(股)公司執行副總經理莫士緯建議,首要就是家族內部必須要先有共識,畢竟不是所有人都想要有外部人介入事業,包括對投資方的想法、目標及對象等等都需要好好地溝通清楚,他提醒家族要留意得失心的拿捏,不要把成敗擺第一,而應該將其視為是一個動態、學習的過程,用開放的心態,搭配家族的文化、溝通方式適時適度的作出一些可接受的調整;第三,若要維持家族的控制權,股權設計一定要過半,同時,雙方也需要把合作的權利義務在合約上事先談清楚,方能提高成功的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