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保松專文:權力的粗暴干預,扭曲甚至奪走我們的公共生活

2024-07-18 05:50

? 人氣

過去十年,中國大陸公共領域的生態環境持續惡化,政府對公民社會的控制愈收愈緊。(示意圖/Pixabay)

過去十年,中國大陸公共領域的生態環境持續惡化,政府對公民社會的控制愈收愈緊。(示意圖/Pixabay)

為什麼要將「公共生活」當作問題來討論?我想大家都留意到,過去十年,中國大陸公共領域的生態環境持續惡化,政府對公民社會的控制愈收愈緊,以前正常不過的聚會,例如思想講座、書店沙龍、青年夏令營,以至讀書小組等,現在卻處處受限。網絡監控更是如此,微博和微信的刪文和炸號愈來愈頻密,人們已經很難找到放心表達意見的平臺。在這種環境下,人們被迫退回私人領域。大家不是不想關心公共事務,而是不能夠這樣做。去公共化,是這個時代的標誌。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我特別關心這個問題,因為這些年來我一直在做各種公共生活的嘗試,包括策劃和主持咖啡館沙龍、青年夏令營、犁典讀書組、思托邦講座系列,以及經年累月在微博和臉書與網友交流等。通過這些嘗試,我體會到公共生活對個人和社會的重要。我剛才和大家分享過往活動的一些相片,一來是想說,美好的公共生活不僅可以想像,而且可以實現;二來也想為大家打氣,希望大家知道,即使處境艱難,也不是無事可為。現在讓我們進入討論主題。 

首先,什麼是公共生活?我認為,公共生活至少有三個重要面向。 

第一,公共生活指的是人們在公共領域,就大家關心的公共議題,以公共的方式參與和實踐的生活。公共領域相對於私人領域,原則上向所有人開放,容許大家自由進出;公共議題是與公眾利益相關,值得公民共同關注的議題;公共方式是指公開、說理、彼此尊重的交往方式。我們現正舉行的線上沙龍,就是這樣一種生活:講座向所有人開放,Zoom是個人人可使用的平臺,討論的是大家共同關心的議題,並以自由說理的方式進行。

第二,公共生活不是私人生活,也不是商業生活,而是帶有公共關懷的生活,例如我們組織一個團體,一起去關心環境汙染、動物保護、食物安全、醫療福利,又或教育公平等議題。這些議題和大家的福祉息息相關,而且我們的參與,不僅是為了個人好處,更是希望問題得到合理解決。公共生活的背後,預設了某種價值關懷:我們希望這些價值,能夠得到社會重視。這也就意味著,我們不視自己為純粹的經濟人,只關心自己的利益;我們也不視社會為市場,個體之間只有工具關係。

第三,公共生活往往也意味著,我們與他人處於同一個場域,共同參與某個計畫或實現某個目標。當我們進入這樣的場域,我們的身分和心態,往往會有所改變。讓我用個真實例子來說明。我曾經主持過一個讀書會,叫「犁典讀書組」,每三星期聚會一次,每次集中閱讀一篇政治哲學文章,然後大家有三小時的深入討論。這個讀書組持續了十五年,參加者有本科生和研究生、大學和中學老師,也有從事不同工作的朋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