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5. 為什麼要給予高碳洩漏風險產業特別的優惠?
在推動淨零碳排的過程中,有一些產業的生產過程難以減碳,但是又面臨強大的國際競爭,如果直接施加碳定價的話,產業很可能就會外移或者被外國對手取代。對於這種「高碳洩漏風險」的產業,國際上通常會給予程度不一的免徵優惠,台灣也是依照這個原則制定「碳洩漏風險係數」(CL 值),給予指定產業減碳優惠。
Q6. CL 值為何設定為 0.2?
CL 初始值設定為 0.2 ,是國內淨零碳排政策時程對照歐盟免費配額退場比例,以更嚴格的標準訂出的數值。環境部預計會在 2028 年歐盟免費配額大幅下降時,啟動調整 CL 值之評估。台灣減碳時程規劃「先緩後急」,參考歐盟做法,初期先推行碳費政策讓社會各界適應,中、長期則逐步導入「總量管制與交易」以及台版 CBAM 等淨零碳排政策,同時漸進式取消初期給予企業的緩衝措施,以達實質減碳之目的。
Q7. 碳費費率訂定的考量因素有哪些?
國家推動碳費政策,需要考慮到國內外的種種因素,而且根據經濟結構的差異,不同國家的減碳目標也有所不同,而且可能不只有一項目標。如何兼顧環境永續與產業發展?如何符合國際標準又保護本國利益?如何幫助企業又不因此犧牲勞工或環境?因為有許多考量,所以碳費審議的耗費了相當多時間在凝聚共識。
人們通常以為政策是官員或民代決定的,但是《氣候變遷因應法》規定,費率經由審議會討論後,送環境部核定公告。「碳費費率審議委員會」有產官學界與民間團體代表共計 21 名委員,代表各種多元的聲音。雖然有時會意見分歧,但是不同觀點激盪也有助於審議會考量更加周全。
Q8. 「自主減量計畫」是什麼?
環境部公布的三項碳費子法草案,其中之一就是《自主減量計畫管理辦法》。為了鼓勵企業多多減碳,政府除了設定一般碳費費率,也提供優惠費率。想適用優惠費率,就必須依循政府的減碳方針推動「自主減量計畫」,內容包含每年減碳措施、2023年目標年的實際減碳量等。
Q9. 為什麼政府審核企業自主減量計畫時,審核減碳措施比實際減碳量合理?
排碳量與經濟活動息息相關,景氣好的時候,企業因為產量提高而增加碳排放,景氣不好時則會減少。即使企業已經更換低碳設備,如果產能大幅提高,仍然有可能產生較高的碳費量。
Q10. 碳費徵收之後的用途有哪些?
根據《氣候變遷因應法》第 33 條,政府徵收到碳費後,主要用於輔導、補助、獎勵溫室氣體減量工作,並研究及開發溫室氣體減量技術,也會用來降低社會上不同受影響對象面對的衝擊,以協助低碳轉型的適應。
看完這次的碳費政策 10 大 Q&A,應該就能理解碳費不是有收就好,更不是越貴越好。政策需要考慮許多面向與配套細節,才能發揮最好的效果因應氣候變遷,打造更有韌性的供應鏈!
責任編輯/周岐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