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凝視柯P的另個視角

2018-10-03 05:30

? 人氣

「套用一段王記者自己的見解,『柯文哲不是柯文哲,他是政治幕僚、媒體幕僚以及他本人,塑造出來的「媒體柯文哲」;這樣被公關政治玩弄與控制現況的政治生態,加上日趨惡化的媒體環境助長,對於促進台灣的民主、選民的更加理性並無助益,甚至是倒退的!』」(資料照,方炳超攝)

「套用一段王記者自己的見解,『柯文哲不是柯文哲,他是政治幕僚、媒體幕僚以及他本人,塑造出來的「媒體柯文哲」;這樣被公關政治玩弄與控制現況的政治生態,加上日趨惡化的媒體環境助長,對於促進台灣的民主、選民的更加理性並無助益,甚至是倒退的!』」(資料照,方炳超攝)

「凝視」來自於被看者的客體,是一種社會建構的過程,存在著看與看被之間的關係,涉及權力層次的運作,更是充滿著支配性結構的論述。所謂「柯P現象」或稱「柯P模式」,正是透過「凝視」而一點一滴塑造出來的專有名詞,更是進一步成為一套論述。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想要知道柯P在想什麼,初階段可從散佈於網路上的新聞了解,但這種是屬於淺碟性的、局部性的、皮毛性的,並非深層次的、根本性的、全方位的接觸,倘若意圖更進一步深刻理解柯P的政策、思考脈絡、思維邏輯、論述架構等,應當要從專書書籍當中去琢磨。

專書書籍與網路上資訊的差異在於,網路是屬於鬆散的、廣泛的、斷裂式的素材來源,相對的,專書比較有結構、有組織、有脈絡的重點歸納。作者將所有素材爬梳經過消化,整理於書本當中,閱聽者也比較能夠迅速吸收理解,不像是網路上的資訊可能是東一塊西一塊的拼圖,缺乏完整性的架構與邏輯性的思維套路。

過去,柯P與其幕僚出了一系列的專書,似乎也都賣得不錯,不少書都登上熱門排行榜,比如《白色力量》、《白色力量2》、《白色力量3》、《光榮城市》、《柯語錄》、《我在柯文哲身邊的日子:7年級柯家軍的裸告白》等等,然而,這些書籍通通都是以「柯P視角」為出發點來「凝視」柯P,也就是說自己人看自己人、自己人討論自己人,呈現出的論述自然是以柯P為中心的本位主義為主。

20180630-台北市長柯文哲30日舉行《光榮城市》新書分享會,現場擠進大批粉絲。(顏麟宇攝)
過去,柯P與其幕僚出了一系列的專書,包括《光榮城市》在內。然而,這些書籍通通都是以「柯P視角」為出發點來「凝視」柯P,也就是說自己人看自己人、自己人討論自己人,呈現出的論述自然是以柯P為中心的本位主義為主。(資料照,顏麟宇攝)

然而,這般的「凝視」視角,自然展演出的只是單向度的柯P,是一種狹隘的、單調的、侷限性的「凝視」,而這種「凝視」所衍生出的「柯P模式」,更是變成「柯P視角」掌握發言權的權力運作,也就是說,一切是自己人說了算的「凝視」。

如今,好不容易看到另一道曙光,另一個視角、另一個「凝視」的渠道,由前風傳媒記者王彥喬所出的《表裏柯P:迷思與真相–市政記者的千日紀實》,該書是根據她過去跑北市市政新聞三年多、一千多個日子所整理爬梳的日月精華,並且,最難得的是,她並不是以「柯P視角」來進行「凝視」,《表裏柯P》可說是創造出了一個新的初始條件,或許能成為一個新的路徑依賴模式。

換句話說,這三年以來,她與跟柯P跑遍大江南北,無論彼此間是從理性互動到矛盾鬥爭,她始終都秉持著忠於「新聞領域戮力深耕後的觀察與判斷」,抱持著監督掌權者的心情寫下兩千多篇報導,歷經三年時光才萌生出《表裏柯P》,這樣不同視角的「凝視」,肯定對重新理解柯P能夠有所幫助。

雖然王記者現在似乎離開一線報導記者的崗位,但筆者於風傳媒上搜尋,仍可看到她個人的專欄標語「願用柔軟的心俯瞰社會,關注價值、期待良善」,這是她從事記者行業的初心。相信從不同的「凝視」視角討論柯P,能夠對社會有所幫助,就如同她所說的,希望透過《表裏柯P》「能帶動些許社會集體思考的漣漪」,讓社會大眾產生共鳴。

再套用一段王記者自己的見解,「柯文哲不是柯文哲,他是政治幕僚、媒體幕僚以及他本人,塑造出來的『媒體柯文哲』;這樣被公關政治玩弄與控制現況的政治生態,加上日趨惡化的媒體環境助長,對於促進台灣的民主、選民的更加理性並無助益,甚至是倒退的!」這般的「凝視」,具體呈現出另套的思考模式。

總的來說,《表裏柯P》這是一本凝視柯P的另個渠道,跳脫出單一軌道的思維,提供不同視角的「凝視」,供閱聽者重新進行反思,重新理解「改變成真 持續發生」的「柯P模式」,重新認識真實的柯P。

*作者為台北市民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