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興專文: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打開台灣歷史文化新視野

2024-08-12 05:10

? 人氣

黑潮上的竹筏舟伊拉1號划槳練習。(作者提供)

黑潮上的竹筏舟伊拉1號划槳練習。(作者提供)

無勇

誰願面對荒海

心生渡海之志

 

少智

誰能憑藉已知

探索未知前進

 

史前時代三萬年

黑潮洋流寬百里

ㄧ葉扁舟入大海

彷彿地球到火星

古早跨洋賽宇航

荷摩莎賓真人也

事情這樣開始的

本項計畫主要係由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以下簡稱「科博館」)與我們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以下簡稱「史前館」)推動的計畫。計畫的源起,是由一位研究日本舊石器時代考古的專家海部陽介先生所推動的一項跨國性計畫,以探索日本人的起源論為目的。海部教授歸納了日本學界對日本人是何時,以何種途徑進到日本列島的議題,大致歸類有下列三大途徑。綜合日本考古學界研究發現,日本出現人類的縱跡是在史前舊石器時代晚起,最後一次冰期的高峰階段進入日本,而主要路徑有(一)、約三萬八千年前的「對馬路線」(從朝鮮半島經由對馬島,自九州登陸);(二)、約二萬五千年前的「北海道路線」(從歐亞大陸北部途經庫頁島);(三)、約三萬五千年前的「沖繩路線」。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時任科博館人類史研究群長海部陽介先生,帶領研究團隊研究,根據動物分佈、海流、以及舊石器時代人類遺跡、人骨的DNA及人類社會行為等等因素推測,三萬年出現在沖繩列島上之史前人類,有極大的可能性係經海上航海而由台灣遷徙過去。為了推測「沖繩路線」為一合理遷徒之路徑,海部陽介教授推動了一系列海上航海實驗行動計畫。其富有冒險精神的過程與內容,均在此書之中,讀者可細細品讀。

兩個合作博物館

史前館與日本科博館的接觸,其實可以回溯到2013年初。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簡稱文資局)在2013年29、30兩日,委託史前館在該館召開「八仙洞國定遺址保護與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並舉行「台灣最早的獵人—八仙洞舊石器時代考古發現特展」揭幕儀式,會中邀集海峽兩岸、英國、法國、美國、日本、菲律賓、越南等國二十餘位學者發表相關論文。海部陽介先生就是其中一位受邀發表論文的學者,也促成他希望能與史前館合作的意願。在多位日本學界友人推介下,而與沖繩研究有淵源的筆者聯繫。

不過,他來史前館之際,筆者正好公出,未能碰面,幸好不久之後(2013年4月10-15日),筆者代表史前館赴東京執行「日本岩佐嘉親先生捐贈大洋洲文物標本蒐藏暨新博物館思維營運觀摩考察計畫」的任務,乘便應海部陽介先生邀請而與同仁王勁之一起於4月14日下午到日本科博館參訪並洽談未來展開雙邊合作推動跨國實驗航海的計畫。隨即同年5月7-9日海部更邀請筆者到日本沖繩的與那國島參加研究團隊的計畫籌備會議,以了解整個計畫的構想與推動的步驟及合作的事項。同年8月7日海部陽介先生領隊,一行4名日本學者及計畫成員(南山大學的後藤明教授、沖繩縣立博物館的考古家片桐千亞妃先生及與那國島町役場的村松稔先生)來台東進行踏查活動。當次踏查由筆者陪同拜會了臺東大學劉烱鍚教授(2003年起即展開阿美族竹筏文化研究及文化復振),到東海岸阿美部落訪察保存竹筏製作傳統的部落:都蘭、都歷及長濱真柄等部落。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