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部落之星」正重建台灣原民偏鄉文化圖像

2024-08-19 05:30

? 人氣

而劉影梅博士所推動「部落之星」行動計畫,正是重視打破台灣一般民眾對泰雅族原住民的「文化偏見」,讓具「文化敏感度」的用藥健康知識在不同世代、在南澳高中、文化健康站、原住民教會流傳,成為他們文化實踐的一部分,例如台灣泰雅族的傳統文化認為隱藏疾病苦痛,強忍假裝自己不痛苦是勇敢的行為,而泰雅族因為「獵人不言痛」的勇敢文化,把為表現勇敢假裝不痛等問題現象合理化,但這對泰雅族長者的健康發展是完全不利的,因此必須給予泰雅族勇敢的新定義,所以其團隊特別專門針對部落中的長者進行「新勇敢」新教育觀念、具備科學性的健康教育。通過教育行動做互動和討論,獲得醫學知識,引導他們聽見並正視自身身體透過疼痛所發出的聲音,讓他們了解表達疼痛並不是軟弱的表現,而是對自己健康負責任的勇敢行為。讓泰雅族長者重新定義勇敢,認識到表達疼痛、主動尋求幫助是一種「新勇敢」的教育觀念。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教育哲學家Greene博士一生面對著各種形式的、各種阻礙的牆,包含她身為猶太人和女性的身份而來的重重阻礙,但她知道要超越阻礙,而不是屈服於阻礙,所以她用生命的實踐來突破這些阻礙,因為 Greene認為自由意味著克服困難或阻礙,當一個人因為外在因素而實現潛能時,便是面臨阻礙,必須克服阻礙才能得到自由。若一個人無法理解或根本不在意阻礙,那麼真正的自由是不可能的。所以她例舉 Dostoevsky(1821-1881)的小說《地下室手扎》(Notes from Underground)裡冷漠的旅人,她認為這樣的人便是不在意阻礙,只是在遇到石牆時才停下來。Greene不斷強調的美學教育,便是要喚醒人們對阻礙的覺醒,不要將之視為理所當然,對人生的冷漠是自由最大的殺手。而我們所遇到的障礙或「牆」是人們建造的,受到人們心中想調解或排除的支配,並非客觀存在或普遍的事實,或是不受人類行為的影響。此時,教師便是促進教育的最大關鍵,因為教師可以透過創造一個有利於培養自由的氣氛,讓學生能對他們的生活世界有些認識,而且不會再認為事物該保持原貌。因為現實生活中的「牆」到處聳立,而Greene 認為一位理想的人是能夠關懷的他人,能認知到「牆」是個障礙,並選擇理智且持續的對抗和超越它。讓教育要培養能夠對抗和超越「牆」的人。

最後,劉影梅博士在台灣長期推動「部落之星」正是在對抗和超越「牆」,持續實踐重建台灣原民偏鄉文化圖像!

*作者為教育博士、台北市議員政策顧問、議員候選人發言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