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報》發表評論稱,中美科技合作協議不能順利續簽,說明技術領域的民族主義正在快速崛起,相互間的不信任正在取代相互間的技術交流。這篇題為《我們更需要一些技術愛國主義》的評論寫道:
「科學與技術已經成為大國之間技術新冷戰的主戰場。不信任取代了技術領域的交流和轉讓。《金融時報》前不久援引美國國家科學、工程和醫學研究院院長圖雷基安(Vaughan Turekian) 的話報道稱:『直到五年前,還沒有人會去關注美中科技合作協定,現如今它卻成了雙邊關係的核心問題。』早在2018年,英國科技企業老總霍加斯(Ian Hogarth)就曾預言,『人工智慧民族主義』將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現如今,這一趨勢正在加劇大國間的相互隔閡。霍加斯當年就明確表示,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將加劇重要國家間的軍備競賽。
這一切,顯然被霍加斯不幸言中了:在新型晶片的研發領域,美國試圖將中國拒之門外,而作為回應,北京則在打造本國的人工智慧供應鏈。歐盟推出『人工智慧法案』,希望在全球範圍內為人工智慧制定標準。與此同時,法國研發成功了自己的聊天機器人Mistral ,德國則用100億納稅人款項去補貼英特爾在馬格德堡開設工廠。沙烏地阿拉伯也將該國的石油美金投入高科技領域,並以低廉的能源價格吸引高能耗的科技企業來沙特阿拉伯投資建廠。印度希望借助本土語言『大型語言模型』(LLM)來保護印度的民族認同感,並為此研發出了耗資僅500萬美元的廉價聊天機器人。」
評論寫道,早在2017年,俄羅斯總統普京就曾表示,誰掌握了人工智慧,誰就將主宰世界。恰恰是這種霸權與技術的相互依存關係,正在助長『人工智慧民族主義』的發展。未來一個國家的富強程度,將首先取決於機器的智慧化程度,也正因為如此,每一個國家都會努力擁有自己的人工智慧機器。
「從技術和學術角度而言,『人工智慧民族主義』的存在毫無意義。因為只有像自由貿易那樣推動國際合作和技術轉讓,最終才能達到各方都從中獲利的結果。目前面臨擱淺的中美科技合作協定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
基於自由貿易的經驗,我們都知道,經濟領域的民族主義和保護主義只會導致資源浪費,各國都無法得到充分的發展。而技術民族主義還會導致各國政治關係的緊張化。在地緣政治嚴重衝突的當今世界,如果我們能用技術愛國主義取代『人工智慧民族主義』,倒是一個更好的選擇。正如英國作家奧威爾1945年所說的那樣:『無論在軍事領域,還是文化領域,愛國主義的本性都是防禦性的。而民族主義卻同爭奪霸權密不可分。』」(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責任編輯/周岐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