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新華社一篇名為《捍衛多邊主義,中國知行合一》文章,引發筆者很大的感慨,文中指出在單邊主義逆流湧動的當下,國際規則和多邊秩序遭受衝擊;某種程度上,單邊主義與多邊主義的交鋒進入關鍵時期,中國大陸作為負責任大國,中國以順大勢、合大道的理念和紮實有力的行動,與國際社會一道共同維護多邊主義,推動多邊主義不斷前行;中國呼籲構建以聯合國為核心、南北合作為主管道、南南合作為補充的全球發展合作格局,呼籲各方同心協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新華社這篇文章除了表明中國大陸的態度及立場外,特別提到中山思想中的知行關係,值得深思。
提到知行關係,孫文學說中的心理建設的時代背景,當時就是希望國人能夠力行實踐,不要空說、空想,勉勵國人力行實踐,重振人心,改造國人傳統知易行難的錯誤心理,鼓勵國人必須力行,只有力行才會行易,中山先生在於強調知難行易,只要知道就可以行。
中山先生從歷史的角度提出分析,他將人類的進化過程區分為三時期,並對這三個時期人類的知、行關係提出觀察:在草昧的時期,是不知而行的時期、在草昧進入文明的時期,是行而後知的時期、在科學發明之後,則是知之而後行的時期。他對於知行關係的主要論點在於「不知而行」、「行而後知」、「知而後行」三個時期皆著重在「行」,具體去做才是最重要的。而知道才是困難的,只要能知道就一定能去做,故能知必能行、不知亦能行以及有志竟成。
然而中國大陸將現今國際現勢及自身角色,以知行關係比喻,就知的層面來說,當然認清當今世界對於中國大陸發展的機遇及挑戰,知道伴隨全球經濟政治力量對比的調整,一些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群體崛起,在國際上多邊機制將發揮更大作用,因此多邊主義才是主流,單邊主義恐怕已經無法應付現今世界變局。
就行的層面來說,就是中國大陸宣導世界應當是大家庭而不是小圈子、堅持共商共建而不是搞贏者通吃,彰顯多邊主義的價值;同時順應時代潮流,便是共建共榮。
因為大陸充分認知所處的挑戰及世界局勢變化,故提出一帶一路等具體的行動措施,孫中山當時強調行易,現今的大陸強調知行合一,可以觀之大陸或許對於中山思想的現代意義有另一番的時代認識及作法。
於是中國大陸有充分的認知及思想準備,而後進展更具體的行動。認知多邊主義是當今的主流,就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推動國際合作平臺,為多邊主義合作帶來創新活力,為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方向發展作出貢獻。
但是,大陸的知行合一仍然引來相當大的質疑聲浪,其一是一帶一路仍有議者認知為是染指及不軌的企圖;其二大陸雖強調多邊主義協調合作,但在南海許多單邊措施仍被認為是非雙邊的展現,在對台政策上也改以單邊而取代雙邊互動,對於這些質疑聲浪,中國大陸必須以耐心及時間向質疑者證明,中國的認知是正確的,行的策略是對大家都有利,中國大陸不會去爭老大,而是扮演更積極更正面的角色,相信時間自然可以說明一切。
大陸在國際中的角色一直是外界議論的重點,大陸當局不時表達出作為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和多邊主義的踐行者,在聯合國這一多邊舞臺上,中國的有力行動。斡旋國際熱點、應對氣候變化、參與維和行動、大力減貧扶貧、協助其他國家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國大陸將成為多邊主義的重要支持力量。大陸的表達,必須要得到更多的回應及討論,相信時間自當可以檢驗真理。
總之,新華社的文章除了讓我們理解大陸如何認知及力行世界責任,對於多邊主義有更深刻的認識,更重要的是,無形中運用了中山思想知行合一,不只與當時的孫中山強調力行的功夫,更強調認知當今現勢的重要性,對於中華文化中的中山思想確實有它時代的價值及意義,需要世界更多的認識及討論。值此世界正面臨到中美衝突及民粹主義當道,多邊主義中的合作精神其實是我們的渴望,期盼中美雙方都能以合作代替對抗,期待兩岸能以善意化解衝突,國際社會及兩岸間都需要攜起手來,將共識轉化為實際的行動,共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及兩岸生命共同體而奮鬥,新華社的文章或許能帶給我們新的反思及認識。
*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國發大陸所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