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根據施羅德的研究顯示,這種決策往往是投資人可能做出的最不利選擇,這樣的策略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彌補損失。
舉例來說,1929年大蕭條初期經歷25%跌幅後轉向現金的投資人,直到1963年才回到損益平衡點。相較之下,如果當時繼續持有股票,則在1945年初就能達到損益兩平。更何況,這還是在當時股市崩盤下跌超過80%的結果。因此,雖然轉抱現金可能在崩跌期間避開最嚴重的損失,但從長期來看,這仍然是最不利的策略。
同樣地,一位在2008年金融危機初期經歷25%損失後轉向現金的投資人,至今其投資組合仍未恢復至原始投資水位。
由此來看,結論非常明確:在市場大幅下跌後,如果選擇拋售股票轉向持有現金,長期來看將對財富增長會有很大的負面影響。
恐慌加劇的時期 股市表現往往超過預期
素有「恐慌指數」之稱的VIX指數日前創下新高,反映投資人對於美國經濟放緩及其他風險的擔憂。這項指數上次顯著飆升是在2022年5月,也就是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後。
根據歷史數據顯示,在恐慌加劇的時期,投資人退出市場,往往不是明智之舉。
施羅德比較了「持續投資」與「轉換策略」兩種投資方式,當VIX指數高於30時,將資金從股票(標普500指數)轉至現金,並在VIX指數回落至30以下時再轉回股票,轉換策略的年均報酬為7.4%(未考慮任何交易成本),但持續投資股票的策略年均報酬為9.9%(同樣未考慮成本)。
在1990年1月起拿著100美元投資,至今資產價值將超過以100美元投資於轉換策略的2.5倍。
施羅德表示,如同所有投資一樣,過去的表現不一定能預示未來,但從歷史數據來看,當前我們所經歷的恐慌加劇時期,對股票市場的投資報酬往往超過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