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這次談話也印證了瓦努阿圖總理和美拉尼西亞先鋒集團(Melanesian Spearhead Group)領導人的保留意見。他們認為,該警務倡議可能更多地是為了把中國排除在外,而不是關注太平洋島國的利益。
艾班尼斯的言論並不是上周唯一的爭議。太平洋島國論壇領導人周五下午發表的最後公報重申了1992年的一項協議,允許台灣在論壇領導人會議中發揮作用。隨後,該公報被撤下,在重新發佈後則刪除了提及台灣的內容。這導致有人指責論壇領導人屈服於中國的壓力,儘管主辦方表示這實際上是一個行政失誤。
在太平洋島國論壇的18個國家中,只有三個國家與台灣有外交關係。中國是「對話伙伴」,台灣是「發展伙伴」,重要性下降了一個檔次。
所有這些爭論都表明,太平洋地區的競爭正在白熱化。每一方都想加入太平洋島國論壇,因為每一方都想在該地區分一杯羹。
問題在於,在超級大國爭奪相關性的同時,太平洋島國也在爭取它們。因此,真正的重點是確保參與論壇的各方以太平洋島國的方式參與,並為該地區的人民謀福利。
「洛伊研究所」(Lowy Institute)最近的一份報告發現,戰略競爭有時會忘記人們的需求。
這份題為《太平洋島國的大博弈》(The Great Game in the Pacific islands)的報告指出:「許多經濟體都在努力滿足基本的發展需求。」
「大國往往優先考慮能夠帶來戰略收益的項目,如電信、港口和軍事設施,或有政治效益的項目,如體育場和會議中心,而不是那些不那麼引人注目的項目。」
在論壇的倒數第二天,各國領導人在瓦瓦烏島舉行了務虛會議。與此同時,在努瓜婁發,周邊活動繼續進行,其中一場活動關於「太平洋復原力基金」(Pacific Resilience Facility),這是首個由太平洋地區主導的氣候和抗災融資基金,總部將設在東加。
東加、吐瓦魯和澳大利亞等成員國的部長和外交官出席了此次活動。大家對該基金感到非常自豪,並期望它能為整個地區的氣候變化問題提供解決方案。
迄今為止,澳大利亞是最大的捐助國,捐贈了1億澳元。美國、中國和沙烏地阿拉伯也提供了捐款,但該基金的資金總額仍只有1.37億美元,這與該基金希望到2026年達到5億美元的目標,以及15億美元的長期目標相距甚遠。
「我認為,為氣候變化爭取資金更難了。」圖瓦盧外交、勞工和貿易部長保爾森·帕納帕(Paulson Panapa)對BBC說。「我們希望所有捐助者都能像對待我們一樣重視這兩者。」
「太平洋島國雖小,但在許多方面卻很強大。這些國家所處的海洋佔世界表面積的三分之一,這片水域所發生的一切,無論是政治、經濟還是外交都將影響世界的未來,無論是好的方面還是壞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