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戰打了老半天,美國如願減少入超,但可能引發台日韓等盟友貿易摩擦

2024-10-11 12:04

? 人氣

從相關數據來看,近年美國積極降低對於中國製造的依賴,去年對中國貿易入超比起2018年縮減超過千億美元,看似達成政策目標,估計今年美國對中國貿易入超2705億美元,較2018年減少1478億美元,但同期間美國對中國以外國家入超將增加 4095億美元,對台、日、韓入超將分別擴增至669億美元、688億美元及685億美元。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央行分析,在全球供應鏈重組及貿易轉向下,美中之間的貿易連結由直接轉為間接,變得更加迂迴,美國境內製造量能仍顯不足,造成美中的貿易失衡轉至台、日、韓等其他國家,導致美國對這些國家的入超擴大,未來可能引發與其盟友間的貿易摩擦。

資料來源:央行
資料來源:央行

中國仍是企業採購原材料、零附件的重要來源

此外,美中爭端及中國供應鏈的轉型升級,也讓周邊國家與中國產品的競合關係變得更為複雜。根據日本國際協力銀行最新調查報告顯示,雖然不斷升溫的地緣政治風險,提高企業對中國風險的憂慮,但從成本角度而言,中國仍是企業採購原材料及零附件難以替代的重要來源。

以南韓記憶體產業為例,三星與SK海力士為全球前兩大記憶體晶片製造商,在美中爭端及中國大量擴產下,南韓DRAM模組對美出口增加的同時,從中國進口DRAM也明顯增加。

根據統計,去年南韓對中國出超53億美元,比2018年減少944億美元,其中積體電路對中國出超即減少330億美元。另在美國對中國先進半導體設備出口管制下,中國政府挹注資金扶植企業進行成熟製程產能擴建,預估2032年其28奈米製程以上的產能占全球比重將升至37%,台灣則下降至25%,成熟製程業者亟須及早因應。

資料來源:央行
資料來源:央行

台灣供應鏈群聚優勢 其他國家短期難以取代

中國及美國都是台、日、韓前兩大出口市場,美中爭端加速全球供應鏈重組,重新形塑企業投資及貿易動向。央行指出,近年台、日、韓對中國出超下降、對美國出超增加,除了反映出口地區別變化及貿易轉向的效果,同時顯示台、日、韓與中國產業分工密切而且相互依賴的關係。只不過,面對紅色供應鏈可能的競爭及低價傾銷,仍須審慎因應中國產業自主發展及可能的風險。  

央行表示,2018年以來,美中爭端加劇及COVID-19疫情等加速全球供應鏈重組,台商擴大在台投資及多元布局,加上高科技業者持續在台擴展高階製程,適時迎接AI等新興科技應用商機,使得台灣外貿表現優於日、韓。

目前半導體已經成為各國爭取的戰略物資,主要國家相繼以國家政策促進半導體自主化,並且爭取台積電等半導體大廠赴其境內設廠投資。央行認為,台灣供應鏈完整,具有群聚優勢,其他國家在短期間難以取而代之;美中衝突由貿易擴大至科技及國防安全領域,在在凸顯台灣應維持半導體產業優勢的重要性。 

央行強調,台灣為小型開放經濟體,與全球經濟整合的程度甚深,因應新的分工模式,除了持續優化國內投資環境,吸引國內外企業持續在台投資先進科技外,並須促進與盟國產業合作,強化與各國經貿政策溝通機制,以維持台廠國際供應鏈地位。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彥呈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