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氣象局在2023年9月升格為中央氣象署,颱風觀測與預報絕對有其專業和權威,天然災害當然各地情況不同,地方政府理還是應該回到客觀數字與規範標準拍板定案。其中可以檢討的,在於宣布的時機等細節,可以隨機應變、「滾動式調整」,其實在《作業辦法》裡連發布時間都有彈性的規定,實無必要在前一日晚上8點就「一刀切」把話說死。
颱風假已成台灣特色,鄰近國家或地區沒有類似的做法,斷然取消也過於不近情理。重點恐怕還是社會上下心態的調整,為官者莫把颱風假當成取悅選民的籌碼,為民者莫把颱風假當成情勒政府的藉口,回歸到尊重專業、防災優先的初衷和本意。否則每到颱風季,颱風假就變成政治喧騰甚至狂歡的口水話題,如此台灣特色,大可不必。
颱風假不該流為政治假,「討好選民」不在決策考量範圍
近些年來,高度政治化的台灣,連颱風都能做為「神格化」政治人物的對象。蔡英文時期曾有1,471天無颱風登陸的紀錄,綠營側翼和1450也能把蔡英文「造神」成「天氣之子」。賴清德在就職前的3月21日,還在臉書上大玩「氣象搖控器」的網路哏,結果上任之後接連兩個颱風登陸,無疑自打耳光,「賴神」不神。這說明了颱風做為自然現象,沒有人能掌握颱風的詭譎多變,任何帶有「政治考量」的決策,到頭來在颱風面前都會破功。
「山陀兒」可能帶來的災害,眾人當然不可輕忽,必須嚴陣以待。特別是颱風登陸後的狂風暴雨,將從南部逐漸往北移,氣象署也表明,「護國神山」中央山脈對其影響程度「不如預期」。這些情況才是當政者與百姓們真正需要擔心與防範的,莫忘凱米颱風重挫高雄造成大淹水的嚴重災情。
台灣民主走向成熟的指標之一,莫過於勇於承擔政治責任的官員,以及防患未然的群眾意識。因此,放颱風假本來就不是民主政治的「標配」,還是需要因時因地的科學決定;至於支持度高低與選民的喜怒,從來都不在颱風假決策的考量範圍之內。如何讓災害降到最低,才是思考颱風假唯一的王道。颱風假若是流為政治假,那真是把防災當成兒戲。願台灣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