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統雄觀點:28%的賴清德●祖國論的真透析

2024-10-14 07:00

? 人氣

「疏離群」的存在,並不僅在選舉中。任何大型組織都可能出現最多達35% 這種人,誰來當老闆都無所謂,新老闆能力品格也沒影響,但新老闆若一定要打破他飯碗,搶奪他妻女,他們的耐受力固然很強,也會逼迫15% 的人出來和老闆拼命。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是一個長達40年以上的實證研究知識,敬請務必參考!

非統獨爭議●乃認同制度混淆

賴清德的祖國論,旨在擴大統獨爭議,不斷惡化島內最大衝突點。

偏偏統獨是個假議題,更是個不必要的衝突。只是人性對政治的認知,不易有科學的分類,而易有情緒的混淆。

政治認知有3塊:「政治認同」、「政治制度」與「公共政策」。公共政策與日常民生關聯最密切,但在選舉中作用最小,臺美的選舉研究在40年前就已發現,若要以公共政策作為競選主軸是個「浪漫的憧憬」。選民感受主要來自候選人的「政治認同」與「政治制度」形象。尤其「政治認同」與人性的愛恨情仇結合,最容易動員。

兩岸特殊的認同與制度問題,在2000年前兩岸各黨的遠見與正派人士,已經提出了大約相同的解決方案,微言大義就是國民黨與共產黨合議的「九二共識」、而民進黨創黨元老的代黨綱《臺灣前途決議文》,更將此抽象概念作了具體解說。

《決議文》就是指出3 具體觀念:兩岸制度不同。兩岸民族相同。未來由人民決定。

其原文結論句就是詮釋「政治認同」:「從雙方在歷史上、文化上、血緣上的長遠關係出發,從地緣政治、區域穩定、經濟利益著眼,創造共生共榮、互信互利的美好前景。」

開宗明義則是關於「政治制度」:「憲法稱為中華民國,但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為現狀現實的陳述。

故兩岸歷史血緣文化相同,民族其實不需要認同,事實就是相同。當前必須加強合作交流,共進共榮。而制度的不同,為客觀現實,目前暫時擱置,未來兩岸人民自然會找到共同生活方式。

然而人類本性不具備科學分類的理性抉擇,而是訴諸情緒的社會相信。

陳水扁2000年首任宣示的「四不一沒有」,還是《決議文》路線。但他 2004年因涉貪而發生信任危機後,發現將兩岸「制度的不同,操作成認同的不同」,可以產生轉移動員的最大力量。

精於帝王術的蔡英文在2016年後更登峰造極,把民進黨元老逐步踢出,將《決議文》原始理念的「和中」扭轉成反中、抗中,把《決議文》中的兩岸同一民族,突變成敵國,甚至不時放出「備戰」的風向球,而選舉中「仇恨」與「恐懼」是外在形成壓力性團結的最大力量,果然「用仇恨來團結」達成效果。

2024年10月10日,前總統陳水扁、蔡英文出席國慶慶典。(美聯社)
2024年10月10日,前總統陳水扁、蔡英文出席國慶慶典。(美聯社)

制度不同不是民族不同●民族相同不是制度相同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